前天的优势课程,刷新了我对创新的认知。
我原来一直以为创新力是“新颖独特的,从无到有,只有少数天才才会拥有的能力,比如达芬奇,乔布斯,马斯克……”
创新力与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每个人都有创新力,只不过有些人的创新力强,有些人的创新力弱,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去发挥。
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是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力就是能把旧要素联系起来、组合起来的能力。
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拥有创新力的你,也许每天都在创新。
创新优势者具有两个行为特质:
一是爱联想。创新优势者会不自觉地把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
举个达芬奇的例子。达芬奇就具有非常强的创新力。他平时不画画的时候,喜欢对着墙上的污渍、火堆的灰烬、云彩和泥土的形状发呆,他在干什么呢?
他在联想:这个污渍像树,那个像瓶子.....有时候他甚至会主动扔一个打湿的海绵到墙上,看看能不能搞出有意思的形状。
看到这大家会觉得达芬奇是大画家,有创新力并不奇怪,那我们以生活为例,创新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
比如,看到天空上的白云,你会不会对它的形状进行联想?这朵像兔子,那朵像小狗狗……
比如做饭时,你想研究新菜谱或者想尝试新口味时,你可能会把做菜的步骤进行优化,或者把调味料进行加减,或者对火候进行调控等,这些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二是好用比喻。好用比喻让创新力得到更好的体现,更接地气。
这里以课程中的例子为例。有位艺术家想搞个画展。他想传达一种理念:“ 艺术就在你身边,它和你并不遥远,关键在于你要去感受它。”
有位创新力很高的朋友,觉得这种表述一点也不“性感”,所以随口给他提了一句口号:“让艺术成为欢聚”
艺术可以不是那种高大上、只挂在展馆里的东西,它可以很轻松,像大家一起旅行、插科打诨一样自然。后来他这个展的名字就叫,“让艺术成为欢聚”。
联想就是把两个事物连接,比喻就是把本体和喻体打通,它们都是创新力的体现。
乔布斯说:“创造力不过就是关联事物。当你问那些很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可能会有点儿不好意思,因为他们并没有‘做’ 什么,他们仅仅是‘看’到了一些事情,然后新点子过一阵子就自己冒出来了。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关联已有的经验。”
创新力珍贵又重要,但不是每个拥有创新力的人都能发挥创新力的作用。
没有发挥出创新力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原因,创新力被负面反馈给束缚住了。
拥有创新力的你在生活中可能会经常听到这些话:
“年轻人,踏实一点比较好。”
“你想法真不少啊,要不然多做点?”
“你又来了!老是扯这些没用的,咱们说点实际的行不行。”
“你还真是异想天开。”
“你这个想法太不切实际了吧。”
“你都一把年纪了,还这么天真。”
这些负面反馈会让你产生怀疑,让你不敢尝试,像流水一样,日复一日冲刷侵蚀你的自信。
以至于当你脑袋里蹦出新念头时,你自己第一时间都会怀疑:我是不是不太靠谱?是不是又太发散了?
没有创新力,没有建立优势视角的人可能不能理解你的“天马行空”。
但是没关系,人和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很大原因上是各自优势的不同。
第二个原因,在实践中受挫。
创新不是必然成功的,实际上,一次成功的创新背后有很多次失败的创新。在《离经叛道》这本书里讲到:毕加索创作了1800幅油画,1200件雕塑,以及大量其他形式的作品,其中只有少数赢得了好评。
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时,他和他的团队尝试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才制成第一只能够发光45小时的碳丝灯泡。
当别人问他失败这么多次为什么还能坚持时,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1000多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
所以要提高创新的成功率,你需要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提高可行性。
第三个原因,很多人把创新等同于冒风险。
一般人通常认为:老办法虽然未必带来惊人的结果,但比较稳妥,而创新意味着放弃老路子,走没有走过的新路子,太冒险了。
我们总认为,创新者就是那种冒险的人。人对未知的危险会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感也会阻碍创新力的发挥。
但是在《离经叛道》这本书里,指出了这么一个事实:很多真正有落地能力的创新者,未必是最愿意冒险的赌徒。他们反而是“脚踏两只船”的人,在部分安全的保障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创新力。
拥有创新力的你,会联想,会用比喻,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不要怀疑自己。你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发展它,成就自己,不要被负面反馈束缚住,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提高想法的可行性,不在别人的声音中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