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其描述一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地方。
《桃花源记》通篇结构严谨,唯独有一处让人感到费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翻译在《教师用书》和网上主流翻译都为:男男女女的衣着,都和外面的人一样(和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这真令人费解,是作者的失误还是故意而为之?
我们先看《教师用书》这样解释:
一:从文章主旨角度来看。作者借这样一个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没有战争,没有苛政。只有将桃花源内外的生活场景设置得尽可能相似,才最有利于突出这一主旨。换句话说,假如没有战争和苛政,世人的生活也可以像桃花源中人一样。我们看到,《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场景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绘的生活何其相似,百姓过的是世俗的生活,如果偏偏又穿着世外之人或古人的衣服,反倒是十分奇怪了。
二: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外人”不是桃花源外的人,主要是觉得秦到东晋数百年,“男女衣着”不可能没有变化。关于这一点,已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创作虚构作品时的疏误。详见《<桃花源记>疏误管见》一文。
其实我解得这两种解释十分牵强,既然桃花源里的人与世隔绝几百年,从秦到晋,中间还有个汉朝,社会变革可谓十分巨大。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不会跟着一起变革啊!通观全篇和陶渊明其它作品,也觉得陶渊明没理由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啊。或者,陶渊明没有错,只是我们理解错了他的意思了。
如果把“外人”翻译成“外国人(塞外的人)”那就很好理解了。渔夫见到桃花源的人服饰跟自己差异很大,觉得他们像塞外那些外国人的服饰一样。
桃花源的人是避秦时战乱,那时受“胡服骑射”影响,服饰比较紧身。在桃花源与世隔绝受社会变革影响很小,而外面的人受社会变革太大了,特别晋的宽大服饰风格,差异太大!所以觉得桃花源里的人像胡人服饰,很正常。
所以“外人”翻译成“国家外面的人”“外国人”“塞外的人”比较合理。你觉得呢?
欢迎评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