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逝去的亲朋好友在马未都的笔下又重新走进了我们的记忆,让我们感叹生命的倏忽和恍然。“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音信全无我要去哪里问讯。北宋欧阳修说出了我们共有的情愫。
翻开和朱自清著名散文同名的《背影》,我才知道此书是马未都用文字记录的25位已故的亲友的点滴。一气呵成将书读完,每一个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生命此刻在马未都的讲述中都是那么亲切,都是那么生动。
翻开目录,每个标题前面都配了一张人物圆圆的剪影,他们是那么和善,他们是那样笃定,好像从未走远。展读完毕我又拿出手机扫下书中的任意一个二维码,我从未体验过的读书方式切换进来,马未都为书中他所写的每位亲友又精心录制了几分钟的小视频,小视频的内容和书中对亲友的描述相互关照,通过视听的描摹又全方位、立体地呈现了马未都对亲友的评说。
看书是一回事儿,看视频听故事又是一种感觉,马未都用他平实真挚的讲述把我们又带回了书中描述的场景,亦如他质朴睿智的文学表达,让你在每个逝去的生命过往中回味升华着自我。
哲理的思考
借由介绍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创建者英国人朱汤生,马未都在书中感慨:拍卖场风云际会,龙争虎斗,过客匆匆。文物不言,却能看见人们为此的争斗。
得知创建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的麦戈文离世,彼时的马未都正路过德国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他在心里默默为麦戈文祷告。在毁于二战盟军轰炸、后又集资重建的圣母大教堂中,马未都遐想过去与未来这一永恒话题:当过去真正成为过去之时,你才知道过去的重要;当未来永远是未来之时,你才知道未来未能够成为现实,所以人生要珍惜。
马未都与编辑《收藏》杂志的海波先生不能算太熟,得知“海波殁了”的噩耗,马未都对于人生的感慨最多:人生无常,让人没法不感叹。江山与人生都不会因为感叹有所变化。江山是个自然,寒来暑往,日升月恒;人生也是个自然,尺壁非宝,寸阴是竞。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有所感受,江山不会有所感受,昨日的满头乌发,今天已是花白,再有多少日子就会鬓发成雪?
丰厚的学养
马未都记录着亲友的离世,也处处不着痕迹地普世着他广博的学识。
书中记道:研究中国家具的三座里程碑:安思远先生的《中国家具----明代与清早期的硬木实例》,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居珍赏》,德国人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图考》。
食指齐根缺失的中国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去世,马未都不禁仰天长叹。他在《风骨俞伟超》的末尾引用《大乘起信论》说:“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那一刻一定从俞伟超先生躯体内脱胎而出腾空而起一只火凤凰,让他得以涅槃。
“五福”的说法最早来自《书经•洪范》。马未都在六十岁生日那天见到为他接生的叶惠方大夫后一直心念缘分的奇妙。叶惠方大夫人生过百后,马未都大悲至大喜,他书写了下面的文字:中国人讲究五福,一寿、二富、三康宁、四攸好德、五考终命。五福的最后一福就是善终;一个人如果能寿过百年,心无挂碍,安详心静地回归道山就是善终;尤其是在善终时凸显人格魅力,将百年人生化为一瞬,而这一瞬又让更多的人理解生命的含义,释放出人性的光芒。
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人终有“终为土灰”的那一天。在书中,马未都记录着人瑞黄蕙兰的长寿心境:谁来都高兴,谁走都不惦记。记录着名门李家治的学术态度:陶瓷有两个精髓,科学与人文。
在书中马未都说:我年轻时喜动,好交友:忘年交、莫逆交、肺腑交、布衣交、管鲍之交、物外之交、萍水之交、患难之交……与人交往乃人生第一快事,可以知人事,懂人情,晓人性,窥人生。在视频中马未都说:《背影》之外我手里已写了24篇,还差一篇也要结集出版下一部悼文了。
拥有“观复博物馆”的收藏家马未都珍惜比古董更珍贵的人情,他在书中说:“别人的生死,实际上是自己的镜子”。他在悼念逝者的同时,也在回味曾经的岁月,升华着自我对生命的期许,所以,他才笔耕不辍地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