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风清气朗,万物明媚。按老家规矩,清明当天,出嫁的女儿要早早回娘家,到已故的父母墓前扫墓,父母健在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这是禁忌。
奶奶与爷爷同岁,都出生于1921年,要是活到今天,整整一百岁。四年前,96岁的奶奶离开了我们,爷爷去世更早些,83岁离世。
爷爷奶奶育有一子四女,分别是我爸与四个姑姑,爸爸是老大。我和三个弟弟分别成了家中希望,其实在二弟与三弟之间,我还有个小妹,只是让我无子女的三姨抱养了。
听我奶奶讲:妈妈与三姨在我小妹还未出生时就约定,如果是个女孩,就让我三姨抱养,三姨与姨夫因身体原因没有子女,妈妈觉得自己妹妹养肯定放心,再者三姨他们老了也会有所依靠。小妹满月时,舅舅要把妈妈和小妹接回娘家住几天,叫“请满月”,就在这时,三姨把小妹抱去了,妈妈是哭着回来的,爷爷奶奶很不舍,好像妈妈拿了主意,他们也不便干预更多,爸爸与全家人说,两天后去三姨家看小妹,如果她哭闹不止,就一定抱回来,不管别的了。第三天,爸妈一起去了三姨家,小妹咕咕地喝着炼乳(当时不叫奶粉),很欢实,俩人看了半天,既犹豫又放心地回家了。
从此,我们与小妹就生活在两个家庭。三姨与姨父生性温良,视小妹如己出,倾尽全力,悉心培养,直至小妹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爸妈也为此很高兴与自豪,但是没把小妹在身边抚养,仍是心中深深的遗憾甚至愧疚。
我们姐弟四人是这个大家庭的全部希望,爷爷奶奶自不毕说,倾尽所有亲手照料,爷爷因早年参军身体落下病疾,不能重活,就在家里照看我们学习,爷爷习得一手好字,生活很自律,对我和弟弟要求严格,早上读书要朗读,写作业姿势必须端正,为防止写字时背挺不直,爷爷就在我胸前放一茶杯,直到今天,坐在书桌前,我一定是端坐。爷爷经常告诉我们: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儿,人呐,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拿出精神头儿。弟弟偶尔字体潦草,爷爷决不姑息,必让拿去重写,以致再不敢应付。
奶奶操持一大家的繁杂家务,让爸妈在外安心干活,从不为家务操心。八口人的大家庭,单单做饭就很劳累了,但奶奶总是换着花样,把普通的饭菜搭配得有滋有味,用她老人家灵巧的双手调制着平凡的幸福。每每改善伙食,还不忘分享给邻居们,邻居们喜欢到我家串门,问奶奶“好茶饭"的绝窍,顺便送几把自己种的青菜。
每到农忙,姑姑与姑父都会来帮爸妈抢收抢种,我和弟弟在地头奔跑,或送茶倒水,看着大人忙碌的身影,我们也分享这收获的喜悦。姑姑们对这几个娘家的侄子侄女非常疼爱,时不时送些好吃的,给些零用钱,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些都是最美好的记忆。
今天,几个姑姑会相约而至,到爷爷奶奶墓前祭祖,几天前,我与爸爸商量,怎么招待姑姑,爸爸说自家人,肯定在家里做饭吃,外面饭再好,家里才有气氛。在老家生活的大弟小弟媳妇儿,尤其是小弟媳儿李静,一手好厨艺,逢年过节吃饭,亲戚们都对此赞不绝口。如今,看着我的侄子侄女绕膝承欢,父母尽享受天伦之乐时,又想到了我的美好童年。
昨天下午,到家里帮妈妈擦拭桌椅,与爸妈同忆爷爷奶奶的生前往事,点点滴滴,如数家珍,爷爷对儿孙的谆谆教诲,奶奶对晚辈的悉心照料,历历在目,就在眼前。抚摸祖辈照片,万千不舍,但无遗憾,虽然流泪,却倍感温暖。家风传承,生生不息,亲情无边,感恩无限。
梨花风起正清明,忆古追今思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