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有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穷理是如何?”
曰:“居敬是存养功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
曰:“存养个甚?”
曰:“是存养此心之天理。”
曰:“如此,亦只是穷理矣。”
曰:“且道如何穷事物之理?”
曰:“如事亲便要穷孝之理,事君便要穷忠之理。”
曰:“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且道如何是敬?”
曰:“只是主一。”
曰:“如何是主一?”
曰:“如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
曰:“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日孚请问。
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
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即不须言义。孟子言‘集义’,即不须言敬。会得时,横说竖说,功夫总是一般。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功夫都无下落。”
问:“穷理何以即是尽性?”
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功夫。”
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何如?”
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日孚悚然有悟。
我的感受:
穷理是穷此心之理。
居敬是主一,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
读了《传习录》,感觉对王阳明所说的,有所了解,但是在生活中区体会这种感觉的时候,却有些不见收益,在“知行合一”的观点上来说,就是还未尽“知”“行”。
如若认识到了“心即是理”,在体会自己的天理这件事情上,就少有文字形容指点了。这部分就是功夫所在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方向明晰了,骨架搭好了,那些填补血肉的就必须自己做了,而且在自己做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骨架”,也会变化为自己创造的,适合自己的样子。
体会自己的天理,并且让它从容的表达出来。不切实的去做这件事,读很多很多书,也枉然。
不论得到多大助益,想要达成,临门一脚,必定是要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