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一年前,朋友向我推荐过《爱的艺术》,但我当时正对别的书感兴趣,就没有买来读。之后,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爱的艺术》中的几句话,有些打动我。于是,当即就买回了这本书。
初读这本书时,感觉它就是一本理论型的心理学书。由于写作于六七十年前,又缺乏近十年心理学书籍该有的贴近时下生活的丰富案例,刚读了几页,我就不想继续读了,转而在喜玛拉雅里听这本书。在听这本书的过程中,听到吸引我的地方会反复听很多遍。慢慢地,吸引我的地方越来越多,终于听完整本书后,我才又继续重读这本书。整个反复听书和反复读书的过程持续了近三个月。阅读理论型书籍,第一次达到约90%的一字一句,并且迫不及待地想整理该书的精华之处。
弗洛姆在这本书里,以最吸引人们眼球的爱情着手,从理论上分析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等爱的对象,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对人类的爱情问题、人性特点以及人格发展进行了深层剖析。他不仅分析了问题,还给岀了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践行这些方法,不仅能解决我们在爱情中遇到的问题,还能解决育儿问题,个人发展问题,甚至社会发展问题。
1.对爱情一般的认识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十分简单,因难之处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只要自己物质条件够好、够优秀,又能遇到那个对的人,爱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人们不认为爱也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一种能力。
对爱情的这种简单认识,是基于我们的主流价值和文化,它们的主要内容是购买欲和互利互换。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即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一目了然的实力和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
2.爱情存在的意义
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克服自己的孤独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层次的恐惧。因为人是无法一个人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
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同一群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群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和其他人的结合。但大多数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有这一需求。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己是按照个人意愿行事,自己是有个性的人,是经过大脑的思考才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大多数人吻合纯属巧合,他们甚至认为这正好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至于他们的个性需求则通过微不足道的外在东西来满足,如在衣服上绣上自己名字的字母缩写之类的。
克服孤独的常见方式还有集体酗酒和吸毒等纵欲形式。然而,无论是通过同一群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群人达到的统一,还是纵欲达到的统一,都是一种假的统一,都无法实现内心的充实和愉悦感。爱情是克服人的孤独和实现人与人的结合的真正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和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认为:现代人是靠幻想活着的,因为只有幻想才能使人忍受现实生活。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正在加速发展,人们生活中的真实感,特别是青少年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急剧下降。现在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基本源于书本或网络,完全脱离大自然,他们宁愿和网络对话,也不愿意走进真实的大自然中去发展各种感受。郦波形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要么在做奥数,要么在“打农药”(王者荣耀)。然而,人获得解放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实,从而使人能摆脱幻想,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变化。
我们永远不可能靠智力来了解人和宇宙的秘密,但可以通过爱情去把握它。记得看过的一部电影---《美丽心灵》,它是根据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纳什改编的一部影片。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纳什均衡”,因此成功进入人人羡慕的惠勒研究所。纳什出众的直觉不仅让他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绩,也让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医学上认为没有治疗和药物控制,纳什肯定会疯。但是,药物的副作用让他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用她的信念、坚持、承诺与责任,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陪伴纳什战胜了疾病。她相信纳什的心能感觉到她真实的爱,她相信纳什的真实感觉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战胜幻觉。影片中,当艾丽西亚决定是否让纳什重回医院时,有一段感人的对话。艾丽西亚颤抖地拿起纳什的手贴在他的脸上,再贴在自己的脸上说,“你知道什么是真的吗?这个,这个。”然后把纳什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还有这个,它们都是真实的。”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也是两颗美丽心灵的真正交融,是彼此的信赖战胜了一切的磨难。纳什在领诺贝尔奖时的发言说:“我一直相信数学,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
3.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
(1)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给的最重要范畴不是物质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一切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为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人必须克服自己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否则,人就害怕献出自己,害怕去爱。
(2)爱情的其它积极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这些要素中,如果没有尊重,关心和责任心就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和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我应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是全部心理学的起源。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谜,别人对我们来说也永远会是一个谜。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能够克服幻想。
4.不同形式的爱
弗洛姆在书中分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同时发展了母亲和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和成长,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 2)博爱
博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愿意提高他人的生活情趣,它是一切爱的基础,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3)母爱
母爱忘我无私的特点,使其一直被看作是爱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但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大多数母亲在她们的孩子幼小,而且完全依赖她们的时候,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因为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情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也可能是满足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然而,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亲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母亲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当孩子有自己的意志,处于同母亲分离阶段时,只有那些有能力幸福的母亲、真正有能力爱的母亲,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母亲,那些生命根底扎实的母亲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4)性爱
性爱要求完全彻底地实现合二为一,具有专一性。性爱如果不是以爱情为基础,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的陌生感。
在某种程度上,性纵欲是克服孤独感的一种方式,并有部分效果。但和酗酒、吸毒去克服孤独感一样,在纵欲后的孤独感却加剧了,所以不得不经常地、更强烈地去重复这些行为。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爱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5)自爱
人们把爱别人看作是理所当然,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是罪恶。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须也爱自己。
利己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利己者内心缺少生命力,在必要时利己者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的空虚感和无力感。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也没有爱自己的能力。
“忘我”的人一无所求,他只为“别人活着”,而且因为不重视自己而感到自豪。但一旦他发现,尽管他那么“忘我”,可还是感到不幸,他同别人的关系仍不令人满意,他就会吃惊。精神分析表明这种“忘我”是一种病兆。在“忘我”后面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性,以及对生活的敌意和恐惧。
母亲的“忘我”会使孩子胆小、紧张,担心受母亲的责备,并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愿望。母亲的“忘我”会阻止孩子对她提出批评。孩子们生活在一种不能使母亲失望的压力下,在道德的假面具下,人们教育孩子们要轻视生活。
只有自爱的母亲才能对孩子在体验爱情、欢乐和幸福方面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5.爱的实践---如何掌握爱的艺术
学习爱的艺术要求人们练习并掌握几种能力。
(1)纪律
这里的纪律主要是人的自律性。
(2)集中
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这种能力是学会爱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的文化导致了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生活方式。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歌、谈话和抽烟。大多数人己经不会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看书和不喝酒。如果这样,他们很快就会变得不安起来。
做一些简单的练习能帮助集中,比知轻松地坐着,既不懒散,也不要紧张。然后把眼睛闭上,努力使自己的眼前出现一片白色,并排除一切干扰的念头和画面。接下来试着观察自己的呼吸,不要去想它,也不要去影响它,而只是要意识到自己在呼吸。这种方法和冥想,临在练习相似,都是为了增强对当下时刻的觉知。因为只有当下的此时此刻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在当下都是不存在的现实。
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专心做一件事,如专心听音乐、看书、谈话或欣赏东西。只要专心地干,干什么就不重要了。专心地干会增强人对现实的感觉。
集中还要求人对自己保持清醒,特别是在生气、迷惑、消沉或累的时候要觉察自己的内心活动。
(3)耐心
工业社会发展的恰恰是耐心的反面,就是要快。我们所有的机器都为了达到快的目的:汽车和飞机把我们很快地送到预定地点,而且越快越好。现代人如果不很快地处理事情,就会失去时间。可除了无聊地打发时间,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要如何利用他们由此赢得的时间。
(4)极大的兴趣
(5)克服自恋
前面四条是掌握所有艺术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爱的艺术不可少的特殊条件是克服自恋。自恋是人的贪婪和恐惧,对人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客观性地运用自己的理智。
6.爱的总结
如果不以认识人的本质为基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性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