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车上读《看见》,父亲看到书名,问我:“《看见》?看见了什么?”
我随口说:“什么都没看见。”
话说出口,我愣了。
读完这本书,我获得了许多复杂的感受:读到有关“非典”的事情时,在生死面前的焦灼而无力之感;读到“药家鑫事件”时的震惊、沉痛与悲哀;读到“华南虎之谜”时,深感真相与坚守真相的重要……我从《看见》中,看见的不只是柴静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更看到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然而,读者能从书里的事件中看到柴静所记录下的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却少有人能真正留心周围土地上细小而令人动容的故事。
就我而言,《看见》中所记录的事件,都发生在我的孩童时期,没能关注到这些,有些遗憾。那些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有多少人关注它们如何发生,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该如何面对?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平行时空中的我们的生活。
“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决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柴静做到了,或者说,她是一点一点地做到的。人不能总是以“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不能总以“我”出发而随意评断,更不能以为“我”所看见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正如柴静所说,她不喜欢文里有太多的“我”。做新闻的人,要无“我”,只有事实,没有态度和偏见。她的文字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不是因为她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黑暗,也不是比别人知晓了更多的真相,而是因为她看到了更多站在不同立场的话语,才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也唤醒了我们悲悯的情怀和理性的灵魂。
那天看到几篇关于《看见》的书评时,心里在隐隐地痛着,但那种痛就像白岩松所说的那样——“痛并快乐着”——因为我感受到了那种归属感,于是不再质疑自己过分的执拗。我看见了有一群素未谋面的人在和自己一起支撑着自己信仰的那片天空,他们以文字抚摸着世界,给了我一种动力、一种思考。
我们的心和眼睛总是被城市的虚伪的霓虹灯光所遮蔽,于是忘记了在深海,在荒原,漫天的繁星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人类制造的都市幻象挡着。
只有心中有深海荒原的人,眼里才能看见永恒的星光。
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看见了迷雾中的星光,它们是那么微弱,却也为我,为我们这一代,照亮着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