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大概几乎所有职场人都是绕不过去的,终有一天你会遇到它。当你经常感觉到极度消极和自我内耗严重时,你就遇到了它。 为什么会有职业倦怠?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的获得感抵不过负面情绪的冲击了。 如果公司给你的钱到位,或者你的个人能力成长足够,或者你对工作的价值感认同足够,其实你是可以克服那些摩擦的,因为有充足的理由说服自己。 不管是金钱层面、能力层面还是价值层面,原本可能足够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东西带给你的获得感慢慢的就会减弱。当你感到倦怠的时候,就是这些理由加起来都不够了的时候,消散的差不多了。
职业倦怠其实细分的话,我个人认为是分成短期倦怠和长期倦怠的。 短期倦怠主要是对现有环境的不满意,而长期倦怠则可能是职场瓶颈所带来的问题。 面对短期职业倦怠,比较直接的做法当然是换一个工作。不要以为这是一种回避,这是一种策略。 虽然职场的问题总是相似的,但是在不同的公司你遇到的问题可能是不一样的,你面对的是不同的问题组合-你不可能只遇到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问题,每一个组合形成的总体效应可能差不多,但是每个人的体感差异是很大的。
换一个工作其实就是在调整职场问题组合带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感受在你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就是可接受的。而原来的工作显然已经超过了界限,变得不可接受。 所以换工作其实是一种可选策略,而且是一种比较直接的策略,它也是有用的。 我很讨厌有的鸡汤说,遇到困难就要克服困难,如果不去克服就是逃避。 我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首先,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没有人这么闲。其次,没有人会主动回避,都是遇到了问题,自我调整了半天,发现实在是调整不好,才会产生很强的负面情绪。调整不好就算了,没有必要纠结。 苛责自己是没有意义的,大家都是普通人,有很多事都是做不到的,这很正常。
如果是长期职业倦怠,才是比较棘手和麻烦的问题。如果出现,一般是因为到了一个职场的瓶颈期,如果没有一个契机的话,可能会一直卡在这个瓶颈上,并不因为跳槽而发生变化。 而卡瓶颈是非常难受和焦虑的,所以长期职业倦怠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 长期职业倦怠之所以是长期,是因为虽然可以采取策略进行应对,但是并不能马上解决也无法跳过。我们通常并不知道倦怠期具体什么时候会结束,这种不可知加重了长期职业倦怠的负面感受。 面对长期职业倦怠,其实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正面临瓶颈。 当知道自己面对一个长期问题的时候,心态上就会有所变化,虽然焦虑仍然存在-毕竟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是对负面情绪的承受力会有所加强,同时在应对策略的选择上也会有所变化,会放弃短期策略。
缓解长期职业倦怠的选项大致就几种:沉淀、转型和抽离。 沉淀的意思是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做一些输出。 专业输出,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既能够沉淀过去的经验和技能,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理清楚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又能够在圈子里交到一些朋友。 输出的平台,如果有行业内的专业平台的话是最好的,譬如我们这一行,产品经理的话可以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投稿。如果是职场类的一些内容还可以在各大招聘app上输出。 当然还有最简单的,你自己写个公众号啊。最近的话,其实还可以自己做一个播客,播客的话最近几年其实慢慢的用户人群开始广泛起来了。如果你能力足够的话,当然做短视频和直播显然也是非常可以的选择。
做输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不要太在意数据,你是为了自己做输出,而不是为了挣钱,所以数据其实对你不重要。坚持做就行,你的正反馈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自己专业的沉淀,数据只是很小的部分。 当然既然是在做输出,关心数据还是必要的,你可以通过数据观察一下,大家更关心的话题是什么,去体察用户的关注和情绪。多输出一点大家关心的内容,多交一点朋友。 转型的意思去多多参与一些相邻岗位的工作,让自己涉及的范围延伸一点。 这个的话我估计大公司应该不容易,小公司的话我觉得应该很好参与,日常参与讨论就行,他们忙不过来的时候甚至可以帮着出点东西,这就很好。 重点是更多的了解他们日常工作是怎么开展的,有哪些技巧和方法。不要寄希望于精通,而是掌握和了解。
抽离的意思是把自己从工作中抽离一点出来,花点时间搞一点其他事情,可以把自己的兴趣更深入的挖掘一下。 我知道有很多朋友兴趣是非常多样的,喜欢钓鱼、喜欢塔罗牌、喜欢星座、喜欢摄影、喜欢画画等等,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在喜欢的事情上多投入一点,多学习一点。 你可以加一些兴趣社群,群里都是和你有同样兴趣的群友,大家可以相互分享一些知识和心得,也挺好的。 如果你想向更多人分享的话,你完全可以在朋友圈、小红书、抖音、视频号这些地方分享。 如果你没有特别的兴趣,那么我想你可以从头培养一个兴趣,一个可能没有那么麻烦和不需要投入太多金钱的兴趣。 以上这些策略都可以用,本质上来说就是让你的获得感不仅仅来自于工作,降低工作本身的权重,这样就可以缓解你的职业倦怠感。
长期职业倦怠,时间可能真的会很长,有可能是一年,有可能是三年,你并不知道何时会结束。这中间会伴随着各种负面情绪,焦虑和厌倦,承认和接纳这些负面情绪,然后做一些其他事情来缓解这些焦虑。 但这些终究是会过去的,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积蓄一点力量无疑是重要的。 我想在疫情下的今天,谈论职业倦怠是一个更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虽然一部分职场人还没有意识到,但职业倦怠的问题可能比以往更普遍和严重。我们需要更关心和重视这个问题,当自己需要面对职业倦怠的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策略。 请记住玄德公的这句话: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