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娱乐节目还是比较少的。电视机也不是一家一户都有的,每年大队里唱大戏是我们期盼的,会场还是比较热闹的,也给单调的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
中原地带唱的是豫剧,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很受老百姓的喜爱。
母亲酷爱豫剧,小时候晚上在油灯下纳千层底时总能听到她唱上几句,干家务活做饭时也会唱几句。听母亲说她爱听戏就像我们现在爱看电视剧一样入迷,曾经还背着外婆晚上偷偷地跑出去听戏,被发现后挨外婆骂了一顿打。
与我们邻村的田庄是一个刚兴起的集市,为了使得集市上热闹起来,增加人气,每年在年初的时候或是年尾的时候都会峰一场大会唱一场大戏。一场戏下来大概七天,从早上九点开戏,一直到晚上八点结束。
只要有大戏的时候,母亲便会把外公外婆请来听大戏,外公外婆最爱听戏了。对于我们小孩子听戏,只是看热闹,因为听不懂台上的演员咿咿呀呀地在唱些什么。老人们经常说,小孩子去听戏就是去“吃戏”了。因为在台子下面小孩子可以吃到酥甜的麻糖,喷香的包子,热乎乎的烧饼,五香的瓜子,长长的甘蔗……每一种吃的都是那么诱人。但是,并不是每一样都能吃到的,大人也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给你买的。我们那时候是没有零花钱的,因为每一分钱都掌控在大人手里,钱来之不易,每分每毛都花在生活用处。
我也经常去听戏,常常是跟着父亲去的。因为父亲在会场上总会给我买我想吃的,从不吝啬。我不喜欢与母亲一起去,母亲大概太爱听戏了,听得太入迷,一晌下来也不知道给我买些多少好吃的,每次到吃中午饭的时候就又带着我回家来,开始做饭。现在想想,也许是母亲太节俭了吧!
有时候姐姐会带着我一起,我们俩去的时候会问父亲要上两元钱。在去的路上,我和姐姐就开始商量着这两元钱如何支配,往往我都是听姐姐的。我们把两元钱分成四份,买五毛钱的瓜子,再买五毛钱的麻糖,给弟弟稍五毛钱的包子,最后剩下五毛钱。无论我们花什么钱一般都要剩下的,这样大人才会开心,而且会受到夸奖。
我喜欢听戏,大概10岁左右的年龄。因为有一次唱大戏,邻居婶子来家里唠嗑,说戏台子上演小官兵的都是小姑娘,圆圆的脸蛋很饱满很精神,我与他们长得很像,我也可以去唱戏。母亲竟然把这话当真了,说要与戏场子的人说说看,能不能把我带走去学唱戏。而我自己却把这件事当真了。
自打这件事之后,我开始认真听每一场大戏的内容,慢慢的竟然能听懂内容,认识戏中的人物了。而且要求母亲把她听过的戏剧内容故事讲给我听,最经典的段子至今还记得《铡美案》、《穆桂英挂帅》、《刘墉下南京》、《花木兰》、《朝阳沟》、《小二黑》……还有些已经记不清了,而这些剧名每年都要唱,而且大家百听不厌。像《花木兰》脍炙人口,我们那里的人张口就来,有的三岁小孩子都会唱上一段。
我开始央求母亲教我唱戏,母亲每到晚上的时候不再给我讲《老臭虎》的故事了,而是给我唱上一段。记得班里要开一个班会,老师让大家准备一些节目,对于从来没有任何特长的我,竟然鼓起勇气报了一个戏曲节目。
回家之后我就让母亲帮我选曲目,母亲张口就来的,我都觉得太难了。最后选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朝阳沟》选段,讲述的是城里的姑娘银环下乡的故事,麦苗和韭菜分不清。我很认真的把母亲说的戏词一句句记下来,然后背诵下来,再跟着母亲一句一句的唱,一直到班里开始表演。
现在只记得,我由于紧张唱得很快,唱完后班里的很多同学大笑起来,尤其是班里学习最好的那个男同学笑得都趴在了桌子上,我的脸早已通红,然后把脸埋在桌洞里,也不记得老师说什么了。回家之后,也没有告诉母亲表演得如何,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我唱戏的事情,母亲再也没提过。我小小的唱戏梦,就这样结束了!不过听父亲说现在每年还是有唱大戏的,不过去的都是老人比较多,真想再去听听家乡的豫剧!
2017年3月12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