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部分的结语。这与前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故事从南伯子綦在商丘一带游乐说起,看见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荫下歇息。子綦通过观、苍发现:“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才能长到这么高大。并说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但它们只要长成一定的高度就会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所以它们始终不能终享天年,这就是材质有用带来的祸患。
又讲一位叫支离疏的人虽然形体残缺不全,但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像形体残缺不全那样的德行呢!
最后讲孔子去到楚国,借楚国隐士接舆的话来再次阐明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