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阅读出好孩子》
作者:童喜喜
作者背景:童喜喜,儿童文学作家,新教育义工,致力于儿童阅读及推广,口头作文倡导者。
001 中国人为什么普遍不读书,原因是四座大山
1、科举制度窄化阅读;
2、贫困落后无力阅读
3、应试教育僵化阅读
4、信息时代围剿阅读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代中国人读书,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渴望“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因此带有很重的功利心。
读书的功能,被严重地窄化了。
科举制度废除了很多年,但是这种“一步登天”的思想还在。把读书这件事固定化了,孤立化了。殊不知世界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想法,已经局限了。在古代,读书虽然培养了一批精英,多数人却因为贫困无力支持长期的学习,或者感觉到“登天不易”,干脆放弃了读书。
应试教育,是科举制度的替代品,也呈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手机,视频,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占领了人们的生活,静下来读书,再一次遭遇打击。
002 情感是阅读的重要因素。
假如读书,不带有自己的情感,不融入进去。那么书还是书,你还是你。
1、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书才变得鲜活起来。里面的人物、事件和故事,才和你关联起来。所以——书因情而活
2、当你读书的时候,首先你得“信”,你得信任作者,先认可他说的有道理,他是一个好人,他很真诚地和你说话,与你交流。这样你情感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
假如你一开始就“不信”,就认为书说的是假话,是虚构的,你抱着敌对的态度对待书籍,那么你的情感很难被激活。当然,也有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很假,那么即便他一开始“热情如火”,但是慢慢地,假话连篇,胡说八道,东拉西扯。那么你也能感觉到,当然也就不会仔细看下去了。
3、共读的意义,在于阅读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和书融合,人与人之间,因为情感的共鸣而融合。这就是亲子共读的魅力所在。
因此,亲子共读是知识、生活、生命三者的共鸣
1、阅读是否有效,关键是在思考
2、情感是否丰沛,能否点亮思考
3、共读增进情感,反哺促进阅读
003 三个故事和一个经验
第一个是一个故事:山东的一位房地产老板,因为听了班会对儿童共读的建议,不但向班上捐献了打印机等设备,而且规定自己每天晚上8:30必须回家,陪伴女儿读书。两人一起共读了2000本书,这位家长感叹:得遇良师,家门有幸!
第二个故事:是全国特级语文教师赵永祥,他鼓励孩子“抄书”,抄作文书,低年级抄高年级的作文书。抄着抄着,就可以仿写,就可以变更。
第三个故事:是带入。比如全班一起共读《贪吃的小蛇》,共读完以后,角色扮演。于是有的孩子说:“我是一条贪吃的小蛇,我在深林里走来走去,我看见了苹果,啊呜一口吃下去,嗯嗯嗯,苹果真好吃!”
第二个孩子:“我是一条贪吃的小蛇……,我看见了西瓜,啊呜一口吃下去,嗯嗯嗯,西瓜真好吃!”
……这个时候,可以引导一个平时不爱写作的孩子,“我是一条贪吃的小蛇,我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我看见了作业,啊呜一口吃下去,嗯嗯嗯,作业真好吃!”,接着引发讨论,最后得出,作业只要一页一页的做,吃下去,一样可以很好吃……”
一条经验:作者童喜喜介绍到:如果孩子反感写阅读的读后感,干脆建议他给书里的某个角色写信,或者给作者写信,把自己带入到故事里去。
当一个人,带着和自己切身关联的目的去做事的时候,他做事的态度和努力,往往好过被人驱使着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