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在拆书法21天训练营里我们就讲过如何写适用边界,可这个技能点依旧是比较难掌握的。
我为什么要和大家聊这个事呢,是因为在TF3-1里它是一个技能考察点。
成长手册P70-71页写道:“强化讲解概念的能力,涉及两种做法:一个是讲解技能之案例与概念相互参照,另一个是讲解概念间的适用边界。前者重点在找相同点,后者重点在找细微差异。
我们期待拆书家能掌握这两种讲解技术,因为它们本质是拆书家的思维能力。有效的训练方法是,在日常阅读或拆书备课时刻意寻找易混淆的情况或概念,追问深究其间的根本差异(可以深入研读《这样读书就够了》中的“适用边界”相关章节....。”
那么,怎样针对易混淆概念追问、深究其间的根本差异呢。来看看《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里的内容:
“比萨与大饼盖肉的相同点并不需要学习能力。若能辨析二者的区别,才是学习能力的体现。披萨跟大饼盖肉的原料有什么不同?做法各有什么特色?什么样的应该叫披萨,什么样的应该叫大饼盖肉?为什么大饼盖肉卖十元?是什么让披萨卖到了全球,而大饼盖肉只存在中国北方地区。这些问题都是在界定边界,也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学习能力越强的人,越能辨析多个维度上的区别。”
接着,我们再来看下书里的一个示范,是关于“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概念对比。
书里指出这2组概念的差异在于
“这两组概念看似矛盾,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环境的力量。如果客观环境无法改变,可用前者自勉;如果客观环境可以改变,可用后者自省。于是对这两句话适用边界的界定就在于客观环境可否改变。”
再来看看成长手册P71的示范:
“显然自然后果和惩罚没有关系。人为后果呢,和惩罚有点像,主要区别在于,让孩子承担人为后果一定是在事前说明,让孩子清晰后果后再选择。而惩罚则常在事情发生后实施,以让孩子以后听话。”
这个示范明确给出了适用边界的界定,一个在事情发生前,一个事情发生后。
好了,看完这些,你是否对TF3-1如何写适用边界有了感悟呢,适用边界 不等于【适用场景】。(我发现许多晋级的伙伴写的都是适用场景,请细品“边界”2字)
说实话适用边界真的不好写。我也经常掉这个坑里,给大家分享我的秘招 4种常用的模型,供你思考。
1、时间线。
也就是以过去现在未来、事前事中事后等时间线为界定。
例如:XX适用于过去,YY适用于未来。
XX适用于事情前,YY适用于事情后。
XX适用于倾听交流中,YY适用于倾听交流后。
XX适用于项目实施前,YY适用于项目执行中。
等等.....
2、空间、结构、场景地域等。
也就是以内外、上下平行、长短、远近、局部整体等结构,场景地域等为界定。
例如:XX适用于人对事之间,YY适用于事对事之间。
XX适用于企业内部,YY适用于企业外部。
XX适用于餐饮行业,YY适用于工业制造行业。
XX适用于商务宴请,YY适用于谈判。
XX适用于用户,YY适用于供应商。
XX适用于培训学习,YY适用于娱乐休闲。
XX适用于学校,YY适用于职场。
XX适用于上司对下属,YY适用于下属对上司。
XX适用于前辈/家长对晚辈/儿女,YY适用于晚辈/儿女对前辈/家长。
等等.....
3、重要等级。
也就是以重要、一般,紧急、不紧急,类似的等级为界定。
例如:XX适用于重要的事务,YY适用于一般事务。
XX适用于重要的家人好友,YY适用于一般同事、校友等。
XX适用于高贵的、尊重的人,YY适用于一般的百姓。
等等.....
4、主动与被动、主观与客观等。
例如:内在驱动就是主动的,外在驱动就是被动的。等等
当然你可能会想到更多的模型,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罢了。
通过寻找根本差异找到适用边界,是较强学习能力的体现。希望你在在本关能刻意去锻炼一下你的这种能力。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