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
开始重温我深爱的国学了。
不从三字经开始,从孔夫子说的话开始。
阅读读心会越宽,我希望如此。
今识古知,今天的自己,一点一点,用最笨的方法,来领略古时的智慧。
厚积,而后方能薄发。
论语开篇。
学而第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说文解字》里说:“习,数(shuò)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
甲骨文的习字,有个很好听的解释,叫做【鸟儿在阳光下练习飞翔】 。
这真的是目前为止我听过的最美的对字的解释了。
鸟儿在阳光下练习飞翔,听起来就有种积极向上喷薄而出的力量。
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的是知行要合一,你所知道的道理,只有不停的练习与实践,才会真正成为你自身的技能。
像鸟儿最终展翅翱翔天空,不亦说乎,可不是不亦说乎么!
飞翔到一定高度,就是自由。关于【说】字,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古时候明明有这个悦字,为什么还要通假?竖心旁和言字旁相差甚远,说是孔夫子手误也实在是说不通。
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说文系传统论》
搜到这么一句话,看起来有那么一点意思。
悦从心,是由心及外散发的一种情绪。说同释,所谓释怀即开怀。
人为什么会喜悦,会开心,这跟外部无关,心中所困惑的得到解释,所郁结的得以疏通,所以不亦说乎。
看到这里,竟觉得【若不是一直以来都读成不亦悦乎,理解成不也是很开心么】,那么读成不亦说乎也可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知行合一,你的人生该有多清楚明白没有困惑呀】
我绝对不是大半夜不睡觉再跟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化较劲。
只是决定一个字一个字的抠论语了,难免有点不同的想法。
当然,以后读,还是习惯性的要读不亦悦乎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好朋友从远方来了,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
这句其实很好懂。
关于乐跟悦,都是开心喜悦的情绪,悦源自心内,乐缘于身外。
交到真正的好朋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会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圆满。
我在纠缠【远方】二字。
在现代这个通讯很发达的年代,确实可以有朋自远方来,网友,笔友等等。
可是在古代,怎么会忽然从远方来了朋友呢。
既然可称之为朋友,那么一定是曾经相识相知的。
好吧,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朋自远方来,首先你要先去过远方,交到过远方的朋友。
所以,如果第一句是在讲读万卷书,这一句就是在讲行万里路。
走过很多地方的山,看过很多地方的水,遇到过那么几个惺惺相惜的朋友,真的是惺惺相惜莫逆之交啊,在那么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不远万里去家里看望你,路上谁知道会遇到点什么,混乱的世道,生命都难以保证,还要千山万水的去看望朋友,这绝对是真正的友情。
写到这里,为友情点一个赞。
它让我们的生命更圆满。
开篇论语前两句,竟然都已经让我读出了我的人生目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知交,此生不负。
真期待读完论语,我会是个什么样子。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形声。从心,从昷(wēn),昷亦声。“昷”意为“热”、“暖”。“心”与“昷”联合起来表示“心里燥热”。本义:心燥。不冷静。引申义:含怒,生气。
直接把百科搬过来。
心里燥热。人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觉得心里燥热,觉得着急与纠结,进而衍生出恼怒的情绪?
人只有在在乎的人面前,才会特别的在意别人的看法,容不得一点点的误会与不解。
窃以为,这里的人不知,不是泛泛意义上的人,指的是身边的人,在乎的人,心上的人,你想要他了解你知道你的那些人们。
陌生人的知不知,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知心,知心,本来就是只在乎知心人的想法。
你不了解我,我不生气,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本来透明清澈,我了解你就好。
打下的这句文字,忽然觉得有大爱蕴含其中,非君子不能明也。
其实这句话,总觉得还可以有另外一个意思。
【芸芸众生,不知道那些关于人生意义的道理,从而也就不会对自身生活状态产生羞愧恼怒混乱等种种情绪,这其实也是另外一种君子的生活呀。】
这个意思,挺具有反讽意味的。
你是要清醒的痛苦,还是要混沌的快乐呢?这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至于清醒的快乐,要身和心同时达到愉悦的状态。要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你知行合一说到做到,要你看到这世间最慈悲与最温暖。
好难修炼的境界啊。
你且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