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虽说魏国在桂陵之战中遭受惨败,但损失的主要的是庞涓率领的先遣部队,主力部队并未参与此战,因此整体实力并未受到严重削弱。所以魏国霸主地位也并未受到影响,虽有动摇,但并未伤其根本,而魏国也得偿所愿地拿下了赵国邯郸。
之后,魏国在战后及时调整战略,并未选择在桂陵之战后与齐国继续纠缠,而是选择在其他战场找回损失,并在随后的襄陵之战中击败了以齐为首的宋、齐、卫三国联军,成功恢复部分元气。
次年,魏国又迫使赵国在漳水之上缔结盟约,并把邯郸归还赵国。
这时的秦孝公正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因为商鞅变法,秦国日益强大,于是便开始挑衅魏国的霸主威严,并不断给魏国制造麻烦。
魏惠王十八年,即公元前352年,秦国大良造商鞅攻打魏国,秦军攻入魏国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魏不得不在固阳建造长城防御。
第二年,即公元前351年,秦国商鞅再次率军围攻魏国固阳,固阳投降。
秦国因此越过洛水,收复了部分过去被魏国夺去的河西之地。
为了应对来自秦国的威胁,魏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它先与齐、赵结盟,通过讲和来稳定东线和北线的局势,从而集中力量对付西方的秦国。
在稳固了齐、赵的关系后,魏国开始掉过头来准备向秦国反攻,试图收复失地并遏制秦国的扩张势头。
魏惠王打着朝见天子的旗号,召集了宋、卫、鲁等十二个小诸侯国会盟,意图合谋攻秦,以此一战立威,重振魏国雄风。
魏国率领众诸侯国兴师动众全力向西进发,准备攻打秦国。公元前350年,魏国率领盟军围攻了秦国的上郡和定阳。
面对强敌压境,秦孝公迅速召集大臣,商讨应对措施。此时秦国正处于商鞅变法时期,虽说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秦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但要以一国之力抗击十三国的进攻,简直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然而,就在这危急时刻,商鞅挺身而出,用智慧轻松化解了秦国的这次危机。
商鞅曾在魏国生活多年,对魏惠王的秉性和性格癖好了如指掌,所以面对来势汹汹的魏惠王,商鞅已成竹在胸,早就想好了应对策略。
商鞅认为,以秦国现有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十三国抗横,于是建议秦孝公通过尊魏惠王为王的方式来与魏国缓解关系。
随后,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策略,一边与魏惠王在彤相会修好;一边派遣商鞅出使魏国。
那么,商鞅是如何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魏惠王放弃攻秦的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