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从学会走路,每天见到最多的就是路。而大多数人学会走路的第一步,是踏在家乡的路上。
我出生在陕西的一个小村庄,在我小时候,家乡是没有水泥路的。我的童年,乃至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周围的村子整个都是土路、泥路。
黄土高原最不缺的就是土,乡村就是土的世界。一出门,庄院周围、房前屋后、田间小径、出村大路,全是黄土铺垫的。晴天倒还好,无非就是刮大风时赏你一头一脸的黄土;但凡老天爷一下雨,那平时旱得裂了缝,还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喝饱雨水,变成了又湿又烂、又滑又黏的泥泞路,就如同乡下泥瓦匠砌土墙用的泥巴。
上小学时,我对乡间的泥泞路感受还不深,不怎么厌恶,反之还挺喜欢下雨天。因为只有在下雨天我才可以炫耀一下我那高筒的雨鞋(我家乡方言也叫泥鞋)。那个年代很多同学是买不起雨鞋的,皮鞋更是没有的,大多数人穿的都是家人给做的布鞋。我爸是铁路工人,工资比较高,那时在农村我家算是条件比较好的,所以我是极少数拥有雨鞋的人,并且我的还是高筒的。别的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穿着布鞋走在泥泞的路上,那些烂泥沾满整只鞋底,有时候泥厚的地方,鞋和脚都会陷进去,拔也拔不出来。
上学、放学路上,遇到这样的路,有的同学会拿个小棍子刮泥;有的同学则会抬起脚用力一甩,结果泥没有甩出去,鞋飞出去老远。有些地方的泥路,平时踩的结实光亮,到落雨天像是抹上了一层菜油,我们小孩子走在这样的泥路上,一不小心往往来个四脚朝天。每次下雨天,班上总有几个同学沾了两屁股烂湿泥,坐不了凳子,只能站着听课。
要是连续下了几天雨,烂泥路往往被搅得如三尺烂污泥塘,我的高筒雨鞋这时才真正发挥了用场。那些穿布鞋和低筒雨鞋的同学往往一双鞋子都被灌满泥水。记得我有个男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每次下雨天他就打赤脚,把鞋子脱了提在手里,到了学校干净地方才穿上。后来我听母亲说他妈妈眼睛不好,给他做一双鞋不容易。
上了初中,学校离得远了,有四、五里路。母亲总是叮嘱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结伴去上学。记忆中,路虽远,虽然难走,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情,使我从未觉得求学之路有多么得辛苦。
让我恨透了家乡的泥泞路是那次和母亲、妹妹去地里拉玉米。农村收过秋的人都知道,收秋的季节最怕下雨,但淅淅沥沥的秋雨总是在那个时候就偏偏下个不停。村外路上又泥又滑,尤其是进了地里,走不了几步两只脚就沾满泥巴,仿佛在腿上绑了两只硕大的泥锤。剁又不能剁脚,甩又怕把鞋子甩掉,真是举步维艰。
记得那次雨下了好几天,母亲说必须把地里的玉米拉回来,要不就会发霉发芽。父亲因在外地工作回不来,家里只有母亲和十几岁的我能干活,五六岁的妹妹也常常跟着我们一起下地。到了地里,母亲先把玉米棒子掰下来,我和妹妹负责装到几个编织袋里,然后母亲再把编织袋从地里一个个扛出来放到架子车上。装好一车后,母亲在前面驾辕拉着架子车,我和妹妹在后面推,架子车上装了五六袋母亲掰下的玉米棒子,因为负重,车轱辘陷进泥里,时不时的还会打滑。母亲在前面拉得满头大汗,我和妹妹在后面闷头掀着车,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不停地跟着架子车,脚蹚着泥水往前走。
就这样,三个人深一脚浅一脚把一车玉米棒拉回了家。一进门,我和妹妹裤子、鞋子全是泥浆,妹妹的脚上只剩了一只鞋。我的眼泪再也不忍不住哗哗地掉下来。我生气为什么我生在农村,为什么学校要给我们农村的学生放秋假?
那时非常不懂事,我还和一身汗水加泥水的母亲置气,气呼呼地质问母亲:“为什么非要在路还没干的时候就去拉玉米,为什么非要走这么烂的路?”
平时少言寡语的母亲就说了一句话;“当农民就是这样,没得选!想不走这样的路就好好学习,有出息有本事了才能去走城里那种柏油马路。”
听了母亲的话,我无言反驳。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就像眼前这泥泞的路,毕竟是当时家乡的主路。想要完全摆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种常态也不可能。
那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去城里、市里走那些又宽又直、又干净的柏油马路。
泥泞路走得多了走得久了,我慢慢也有些经验了。冬天,尽量趁早赶在路上的雪还未解冻之前走;夏天,尽量踩在泥泞路两侧的杂草上,这样,即使裤脚被雨水打湿,但在那些城里的走柏油路的高中同学面前,我也不会很狼狈,尽量维持了我那时小小的自尊和体面。
村里的水泥路是我读大学开始就修好的。那年暑假我回家恰好是雨天,母亲撑着伞站在村口接我,母亲穿的白色旅游鞋干干净净。问起来,原来是县里斥巨资,把我们几个乡所有的原来通往各村、各组的2.5米水泥路拓宽成5米宽的水泥大道。
一进村,满眼望去,全都是一条条宽阔的水泥大道,整洁干净。母亲说:“你以后回来再也不用走泥路了,我这当农民的也终于熬出头了,路修的这么好,我想去哪就去哪。”说这句话时母亲所有的皱纹好像都舒展开了。父亲在旁边插话:“你看,有了这水泥路,咱家的房子都宽敞明亮了很多。”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我在外面经常听的流行语今天终于实现了。听母亲说,村里现在很多人都栽种了苹果树,苹果成熟了就有收购商直接到地里来收购。现在到处都是水泥路,车直接就可以开到地头,再也不愁庄稼蔬菜发芽烂在地里了。
我仿佛看到,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子行驶在我们村的大道上,通往乡里,通往市里,通往省里省外……
“生在新中国 ,长在红旗下,吃着臊子面长大”,我们七零后基本上没有吃什么苦。现在回想起来,我反而还要感谢家乡那泥泞的路。它使我养成了坚韧的性格,遇到挫折不会轻言放弃,认准的路我会坚持到底。试想,如果一切平顺,一路平坦,谁又能在平凡安逸的日子中超越自我、登上高峰呢?
很喜欢这句话:不是看见美好才选择出发,而是走下去才看得到美好。
路就在脚下,相信家乡的路会越来越好,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