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人说,最好的家风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有人说,最好的家风是父母相亲相爱。无论怎样,父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影响都是巨大的。
恰逢母亲节,我们来聊聊:母亲对创投圈大咖成长的影响。
有人说,世界上最不会投资的人是妈妈。为了孩子,她们甘愿成为了那个不求回报的天使投资人。
我们整理了创投圈7位顶级投资大咖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如今的他们在创投圈风生水起,光鲜亮丽,但是在母亲眼里,他们也许仍然还是那个最可爱的孩子。
透过他们的成长历程,或许我们可以了解到创投大咖在功成名就背后,家庭所给予的鼓励与支持。
01
熊晓鸽说,自己小时候是个爱发呆的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发呆的时候,母亲总是轻手轻脚从不打扰自己。有时候一大群孩子在一起打闹,熊晓鸽却一个人魂游九霄,这让一起玩的小伙伴十分扫兴。每到这时,母亲不得不代熊晓鸽向别人道歉,说自己儿子就这个呆样子,让大家不要理他。话虽这样说,但母亲却并不责怪他。
在母亲看来,儿子有自己的小小世界,只要儿子愿意,只要开心,只要想做的不是什么坏事,她总是微笑着,纵容儿子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自由驰骋。
长大以后,熊晓鸽常常回想,也许就是母亲的“纵容”,才成就了他敢想敢干的个性,为他投身创业投资这一高风险行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熊晓鸽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工作的工厂里经常开忆苦思甜的报告会,母亲是非常受欢迎的主讲人,可是母亲却从不许熊晓鸽去听她的报告会。在母亲心里,所有的痛苦、辛酸、哀愁、无奈,统统不是她的儿子需要知道的事情,她的儿子应该生活在一个纯粹光明的世界里。她不是一个有着高深文化知识的母亲,却凭着一个母亲的本能,小心的为儿子维护着一个简单美好的世界。
熊晓鸽成年后,商海浮沉,也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但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他总是非常乐观。经常有同事大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在人人垂头丧气的时候你依然信心百倍?熊晓鸽会微笑着告诉对方,乐观已经是一种本能。在他的心里,他这种近似偏执的乐观,正是源自母亲的信念和坚持,是母亲用行动告诉自己,永远从光明的一面去认知这个复杂纷纭的世界,太阳会出来,明天会更好。
02
“那天是周五晚上堵车高峰时刻,天下着大雨,平时20分钟的路,我开了1个小时才到了饭店附近。眼见得幸福在望了,但是在一个拐弯路口,我不知怎么就迷失了方向,把车开到了通往外滩的延安路隧道里。”徐小平回忆道。
当时隧道堵成了一条长长的停车走廊,他心里凉透了:要想过了隧道再返回浦东,恐怕那天大家只能吃点夜宵给母亲祝寿了!
此时此刻,坐在车里一路都没有说话的母亲突然开口了,还是一如既往平和慈祥的声音。母亲说:“这样也好,走走隧道,等于是观光一次。”
徐小平知道,母亲的安慰是不想让儿子因为一次方向性错误,而感到自责和懊恼。母亲选择了在这看不见尽头的隧道里给了他一番勉励,让他安心开车,及早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在隧道中寻找风景,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是徐小平的母亲对他言传身教的人生哲学。
2001年,徐小平遇到了事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撞车事故”——被自己最要好的创业伙伴们投票赶出了新东方董事会。当决定出来之后,徐小平走到发起这个动议的董事长俞敏洪身边,在大家的惊愕和意外中,他张开双臂真诚地拥抱了俞敏洪。在所有人感动的掌声中,他黯然离开了人生中值得自豪的一份事业。
10个月以后,带着两本描写自己在新东方追求梦想的新书,在大家的邀请下,徐小平又回到了新东方董事会,和大家一起,把新东方带上了华尔街。
在之前被赶出董事会的那一瞬间,徐小平伸出的不是拳头,而是怀抱,他说,母亲对他的教养在那个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母亲的积极乐观,永远光明、永远看见事物好的一面,这笔精神财富,成为徐小平最宝贵的性格特征之一,甚至被他认为是最值钱的人生财富。
03
1961年,李开复出生于中国台湾。
小时候的李开复极其喜欢唱“反调”,妈妈让他小心别把口香糖粘在头发上,他偏把口香糖吐出来,故意粘在头发上,结果头发被粘住了一大块,怎么摘也摘不下来,急得他只能用剪刀把那块头发剪了下来。
那段时间,他不得不顶着“狗啃泥”的发型去学校,但对于这些“罪行”,母亲都是一笑而过,并没有严惩他,而是采取疏而不堵的方式,让他自己学着承受犯错带来的后果。
李开复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五岁时就通过“跳级”进入了一年级。当五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李开复,她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他。
不过,母亲的气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打过之后,他很快又可以躺在母亲怀里看书了。但是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李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有一次,李开复实在不想睡觉,突发奇想,把家里所有的钟都拨慢了一个小时,一轮下来,满头大汗,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工程”。当晚,李开复顺利地晚睡了一个小时,特别得意。可第二天,全家老小都被害得晚起一个小时。姐姐们怨声载道,但是妈妈并没有骂他,甚至说,“幺儿还挺聪明的!”其实,妈妈更多的是看重了他“鬼点子”背后的聪明之举,也从另一个角度鼓励了他新奇的想法。
现在看来,李开复的有些想法和做法虽然看起来有些无厘头,但是从人的发散思维角度看,有这些怪念头的人更适合创新创造。李开复能够在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获得诸多突出成就,可以说与他小时候母亲的管教方式密切相关。
“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既传统又开明,既严厉又温和,既勇敢又风趣,既有爱心又有智慧的母亲。她的教育既有中国式的高期望,也有美国式的自由放权;既有中国式的以诚待人,也有美国式的积极进取。如果说我今天取得了任何的成功,那么,这些成功都是来源于母亲的教诲、牺牲、信任和支持。”李开复说。
04
若说创投圈能从成功创业者走到顶尖投资人,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名字就是沈南鹏。周鸿祎曾这样描述沈南鹏,他说沈南鹏就像海里的鲨鱼和陆上的杜宾犬。鲨鱼只要闻到血腥味,就会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杜宾犬则体态优雅,但具有极大的耐力和速度,总是斗志昂扬。
小时候,沈南鹏最喜欢的“游戏”是“在少年宫数学组里做数学题”,从初一到高三,他每个星期日都耗在那里接受数学训练。
15岁时,沈南鹏遇见比自己小一岁的的梁建章,两个懵懂少年一起参加了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两个数学“神童”也都同时获奖。“那时候,我一点不觉得苦,就是喜欢遨游在数学世界的感觉。”
此后,沈南鹏顺理成章地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4年后,他赴美攻读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博士。“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数学家。”到了美国,他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人是误把熟练当成了天才。“以前我拿奖,可能是因为我很熟练。”
意识到自己并非一个旷世罕见的数学天才,一年之后,他决定改读耶鲁大学MBA。“因为学MBA和数学有点关系,还可以把以前的知识用起来。如果去当医生或律师,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美国的生活也让他开始接受了商业的洗礼。他由衷地认识到,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人念商学院的很少。当沈南鹏把自己转专业的想法告诉母亲的时候,母亲却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了。“我母亲以前就是一个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也许冥冥之中,经商还真是一种家族的遗传吧。”
沈南鹏的母亲正是龙游亚伦造纸厂改制前的最后一任厂长邵南燕。1984年之前,龙游造纸厂一度濒临亏损边缘。邵南燕上任之后实行了厂长负责制,造纸厂开始出现好转,并成为县里的先进企业。母亲做事的雷厉风行,也对沈南鹏之后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2年,沈南鹏从耶鲁大学毕业。那时候,MBA毕业以后,通常只有两种选择,第一是进投资银行,第二是咨询公司。 当年的美国人认为让中国人在美国做投资,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美国人从小浸润在资本市场中,十五、六岁可能就炒过股票,20岁自己开过公司。而中国留学生一般都是一路读书过来,没有什么经商经验。要说服美国人聘用你,很费力。”
所以,即便沈南鹏握有耶鲁大学MBA文凭,可同一年哈佛有700名MBA毕业生、斯坦福有400名MBA毕业生,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幸运的是,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沈南鹏凭着超强的数学思维能力,被花旗银行看中,就此踏入华尔街。
多年之后,当邵南燕被问及儿子做投资是否受自己影响时,她谦逊地表示,“我比他差远了,但我们都很拼,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