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感谢亲这么细致的评论!我也是机缘巧合,看到了,很欣喜它为我此次的旅行划上圆满的句号。

  • 《月相变化》教师用视频向学生展示了月球明暗变化的全过程以此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紧接用类比图片法,帮助学生猜测月相的成因(这是做得好的,视频引入激趣,类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是做得好的方面。)(此处学生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再播放了一个月相成因的视频加深学生对月相成因的理解。(先播放视频,再用模拟实验验证?似乎探究的逻辑顺序有点问题?)
    然后教师给出了月球围绕地球转时的8个位置,让学生将8幅月相图填到对应的位置上,填完之后再演示了一个模拟实验(用台灯模拟太阳、白球模拟月球、头部模拟地球)来验证排的位置是否正确,进而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最后再将月相变化与生活相联系。(确定只做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没有做实验吗?那么学生能深刻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吗?)
    不足:
    2缺少板书,全程使用PPT教学,缺少了课堂应该有的板书。(确实应该有板书哦!)

    《月相变化》教学反思

    《月相变化》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二课的内容。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

  • 教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的结构清晰,主要内容是通过看、摸、闻认识淀粉的物理性质和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性质,从而学习利用这一化学性质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难点在于学生对“淀粉遇碘酒产生的蓝色物质”是不是新物质的争论。

    本课教师设计魔术引入,为本课奠定了有趣的情绪基础。通过探究,最终帮助学生揭开神秘信件的秘密。教学设计前后呼应,注意了教学的完整性。
    教学主体结构清晰,教学目标较好达成。
    只是本课教师没有提及“对淀粉物理性质的认识”这个环节?教材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
    不知本课教师是否遇到学生对蓝色物质是不是新物质有争议?如果遇到争议我们如何解决?
    最后,本课教师提出三点问题,我的思考附在后面括号里:
    1、 在让学生回忆米饭中的味道变化时,应该提出白糖作为对比,这样学生就更能了解米饭变甜的变化。(个人认为不需要白糖,直接让学生吃一口米饭,提前把观察要求提好,就可以了。)

    2、 验证其他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时,有些食物比如胡萝卜应该是含有少量淀粉的,但是实验现象非常不明显,看不出颜色的变化,很多学生就认为胡萝卜不含淀粉。此类食物的淀粉检测应该怎么才会使它现象明显呢?(这类淀粉含量太少,应该有更精密仪器检验,介绍一下即可,不是本课重点。)

    3、 安排回家完成神秘信件制作的活动,并没有同学去完成,可以尝试改成课堂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能积极性、完成度会高一些。(赞同!)(金娟)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蓝色物质,并应用此性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课前导入部分...

  • 本课教师设计“画月相”暴露学生对月相知识的前概念、再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给月相排序活动推测月相变化规律、用模拟月相变化实验探究月相变化规律,再通过播放月相变化的视频帮助学生对月相变化建立整体认知。这样的设计是丰富的,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一、值得注意的问题:这课对于成都的学生确实观察起来较为困难,学生对月相的经验朦胧不清晰、不完整。模拟实验是帮助学生实践体验的关键,在模拟月相形成的实验环节,我们老师要注意强调:
    1.乒乓球的亮面始终要正对太阳,否则学生看到的月相就会失真。
    2.不同月相出现的时间是有规律的,模拟实验最好能与农历的日期对应起来,在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方面对学生更有帮助。
    二、我的两个疑问:
    1.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由“画月相”过度到“初步推测月相变化”环节?学生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月相变化规律之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
    (金娟)

    第四周《月相变化》教学反思

    《月相变化》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月相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

  • 对的,最终落实到建立反冲力大小对小车行驶距离的影响的认知即可。😊

    《用气球驱动小车》

    在探究喷嘴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时,学生的猜测多种多样。 在五年级之前的实际操作中,有的小组发现,使用大喷嘴跑得远,有的小组发现,使用小喷嘴跑得远。 在我进行实验时,发现大...

  • 本课老师课后坚持课堂实录是一个十分好的习惯!对于教学疑问坚持深入研究是很好的习惯!
    对于本课探究喷管粗细与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问题,老师对实验现象进行了统计,十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值得表扬!而且还多方寻找依据,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观看了深圳宝安区科学教研员杜伟老师的研讨课,发现两个不同的实验结论。这是我们老师结合四年级新教材相关内容在六年级实施教学遇到的新问题。
    此处,我也有一个疑问,我们是否可以用动量守恒的原理和流体力学的原理来解释这个问题?
    我也观看了深圳宝安区科学教研员杜伟老师的研讨课,他的喷管是倒L形弯管,这种弯管是否与直管所产生的反冲力大小会有所区别?
    此外,在理论上,气球储存的气体越多,喷管越细,反冲力持续的时间就越长,小车理应行驶的距离就越远。但在实验过程中,气球过大会增加空气阻力或者加大车身重力,喷管过细,产生的反冲力太小,不足以推动小车,过粗,释放空气太快,并且客易导致气流不稳,使小车偏离行驶路线,导直线距离缩短。因此,应选择适当粗细和适当大小的气球,才能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我看到,还有一种说法:较大的气球,较细的喷管,能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倘若越细越远,或者越粗越远,试想我们的喷气式飞机或者火箭的喷管会是多细或者多粗?

    《用气球驱动小车》

    在探究喷嘴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时,学生的猜测多种多样。 在五年级之前的实际操作中,有的小组发现,使用大喷嘴跑得远,有的小组发现,使用小喷嘴跑得远。 在我进行实验时,发现大...

  • 杨玲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注重发现式探究教学,都体现出教师主体学堂理念的教学落实,非常好!看到老师对自己课堂的描述都可以想象得到杨玲老师的课堂学生是活跃、快乐、灵动的。关于学生的发现“当拱形跨度小时,类似于柱子的部分就越多”我个人认为是对的。不过通过这份简书看不出教学的思路和层次,不知道老师在发现式探究启动之初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探究的层次如何设计?探究的发现如何处理?探究的新起点如何激发?如果发现不充分又如何启发?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发现式探究教学中思考和把握。仅个人思考,抛砖引玉😊

    拱形的力量、找拱形教学反思

    上一周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拱形进行了探究。在这《拱形的力量》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我没有按照教材中的流程带领学生学习,而是采用高年级学生喜欢的竞赛形式让他们...

  • 黄老师,你好!你用视频和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做法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我很好奇你为学生提供的图片信息是否具有指向性和启发性?此外,你的科学概念描述有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增加纸条的宽度与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这里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宽度与厚度对横梁的抵抗弯曲能力影响大小是明显不同的,这里不能一概而论!此外,学生游离在探究活动之外,需要我们考虑怎样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如果我们的活动足够有趣,我想,孩子们是争先恐后想要参与进来的。

    教学反思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对纸的抵抗弯曲的能力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增加纸条的宽度与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

  • 《斜面的作用》这课教师的优点是:
    1.教学目标明确,整体思路清晰。
    2.注重联系单元第一课,并且利用图片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新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3.教师明确要研究斜面,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对斜面的初步认识。
    4.采用讨论的方式,围绕如何证明“斜面能不能省力”展开,重点讨论实验步骤和方法。
    5.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生本”理念,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在这过程中,针对实验的难点和细节,教师适时的进行侧面引导,并在学生讨论之后通过提问的形式逐渐补充完善学生的实验方案。
    6.在汇总分析各组的数据时,细心的同学也能发现不同的小组,斜面的省力情况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立马发现各组的斜面坡度大小不一样。通过再次深入分析数据,学生能够找出斜面的省力规律——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这点特别巧妙!)
    疑问:
    1.强调本实验为对比实验,需要把“利用斜面提升的力”和“直接提升的力”两者进行比较——此处是否与《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动滑轮的作用实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实验?这一课已经训练学生对比直接提升重物和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力了。
    2.当引导学生“发现各组的斜面坡度大小不一样。通过再次深入分析数据,学生能够找出斜面的省力规律——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的规律后,是否让学生亲自实验一遍,验证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的规律是否成立?
    3.这课教学的创新点可不可以挖掘呢?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本课学生通过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并进行实验研究,利用数据了解斜面的作用,以及...

  • 120
    探究小杆称的秘密

    开学两周多以来,我带领着孩子们步入了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堂上没有了像中低段对科学探究有那么强烈的热情,课堂氛围活跃度有所下降,有时提问只有几个同学...

  • 肖丹老师敏锐发现六年级的学生不再像中低段孩子那么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并且努力尝试以更多鼓励性评价和结合杠杆原理应用的“小杆秤”趣味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作为新锐教师是十分值得表扬的!
    不过,我们可以分析学生不再积极参与是哪一种不积极?是发言不积极?还是动手做实验不积极?如果是发言不积极,那么还要追问,是心理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怕出错,不敢说)?还是没有充分思考?(是老师的设问不够启发性?还是设问不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还是给予学生主体表达和展示等机会不足?)如果是连动手实验都懒得做,问题就比较严重。可能需要做个别辅导(包括调查原因排查厌学倾向、心理疏导、家校合作等)。
    对于“小杆秤”活动,我建议可以设计成STEAM项目式学习会很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在学习了杠杆的科学和杠杆类工具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科学、数学、技术等要素,自主设计、制作小杆秤。让学生先设计,然后分享设计、思维碰撞、完善设计,思维先行然后动手制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就是设定项目式学习的挑战条件、评价标准以及实时调拨,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和展示平台。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小想法,我们共勉哈😊

    探究小杆称的秘密

    开学两周多以来,我带领着孩子们步入了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堂上没有了像中低段对科学探究有那么强烈的热情,课堂氛围活跃度有所下降,有时提问只有几个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