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都不一样,适用于别人的,未必适用于你。
1
越在意自己“没做”,越“做不了”,就把事情分成想做和不想做的,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都接纳。
“思考”和“想”是有区别的,“想”是懒惰的自由,“思考”却必须带上复杂难言的现实生活,以及对真实自我的理解。“我想辞职”和“我考虑辞职”,难度差异太大了。
大多数痛苦都可以概括成两句话:“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的”,“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简单说,就是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接纳”,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
道理简单,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需要时间,没有速成法。从看清自己,到欣赏自己,从欣赏自己到用好自己,从用好自己再到自我实现,每一段都是长期功课。在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这件事上,我们有一生的路要走。
2
作为一个热衷美食的人,以节食为代价换取的健康又有何意义?(降低自责感)
有没有可能两全其美:不放弃对食物的爱,同时也不耽误治疗。比如说一边控糖一边把精力放在研制一些低糖的同样也能满足口腹之欲的食谱上?(提出具体做法)
3
关于要不要改变,如果他认为实在改变不了,就同意他(哪怕你不认同,也完全站在他这一边),然后,责任落到他自己身上了:怎么办?你的人生陷入了大麻烦,你打算怎么办?
不要怕,最终往往会发现最坏的结果并不是结局。
或者:你自己选择,用最多不超过一小时的时间去改变,或者完全不变。
4
虽然疫情是一个客观事件,我们无从选择,但如何让它为自己所用,却是可以主观调整的。选择强调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一种策略,叫“防御性悲观”,也就是预先对自己铺好后路:万一失败了不怪我,怪外部因素。这看上去像一种消极的心态,但也不失为一种给自己解压松绑、轻装上阵的方法。
生活中我们觉得这种心态有点负面,更推崇乐观的面对困难,那当然是一种英雄主义。但我们不能代替当事人的选择。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仪式,帮助他把无意识的策略变成有意识的自我对话,怎么选都是对的,但他可以明确意识到自己在做选择。
这个仪式是:
我真棒,但因为疫情,我离好学校更加远了。
我真棒,我战胜了疫情的影响,离好学校又近了一步。
哪怕他选择了悲观的态度,但在他后面的行动中,能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5
提问者只是痛苦,痛苦是一种感知自己存在的方式,这很正常,世界上多的是人选择这样的存在,也安于这样的存在。如果把它当成问题,这种认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痛苦。
如果他一直想放下又一直放不下,干预的方式就是:不要放下,保持住你的痛苦,痛苦当然可以是人存在的方式。它代表着没有答案的课题,没有答案,那就去找,但问题没有错。不要放弃问题本身。
6
一边担忧小概率事件,一边怀疑自己是不是杞人忧天,这是双重的辛苦。
干预:就相信小概率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然后去做一些具体事情来避免这个后果。
7
自律本身不是目标,只是用来实现目标的手段,目标只能是一件具体的事。
把自律当符号,一分钟和一小块区域的自律,也是自律。它让人振作,自我感觉更好,够了!
8
大学生提问者关注的是,赚不到钱人生怎么办等遥远的问题。
实际的困惑虽然难,但他们是可以解决的,不实际,就连解决都谈不上。
虽然大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但每完成一个具体任务都会带来一定的喜悦,一步一步找回专心做事的状态。
具体问题解决起来是很辛苦的,需要动脑筋,需要投入,需要耐性,而且可能解决不掉。这时有一种防御机制,就是不再关心具体问题,只是把焦点放在内心,不去考虑“怎么办”,而变成“我应当悟出怎样的人生哲学”,这确实更容易带来满足感,同时具体困惑也还是没有解决。困惑还在,只是淹没在了形而上的思考中,有可能吗?
9
如果焦虑成了舒适圈,不待在焦虑里就很不舒服,那么,允许焦虑,且想办法更焦虑(在焦虑的时候,用更有效的办法“折磨”自己);那么,坚持一段时间,看看是否有变化。
改变工具:
1向上螺旋: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反之,因为心情不好,导致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什么都没做,导致心情更差。少想,多做。
2外化的声音:脑子里有不同声音的时候,把所有的念头拿“出来”,变成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写下来,念出来,演出来都可以。意见不一致时就对话,充分的对话。友善沟通,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允许不同观点同时表达,本身就带来了沟通和解决的空间。
3单双日作业:一个人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它们又指向不同的生活方式,应对这种冲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两者同时实现。只不过放在生命的不同时间,像单双日或者单双周。
4黑色想象:“别想了,不会有事的”,其实还是在强化“它很糟糕,可能会有事”。不如直接确定就会有事,我们该怎样具体应对。把想象中的灾难做现实化的处理,这样能够被允许,并且能够让害怕具体化,只要具体化就能有应对方法。 所以,焦虑的时候反而可以多想一想“最坏的结果”。越具体,越实际,越有助于摆脱焦虑。
5实验者心态:实验的目的是探寻真相,无论结果符不符合期待,它都会增进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因为真实世界的规律就是如此。为了确定的结果做事,就有失败的可能。但如果行动的意义在于自我探索,就无所谓“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