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毫无意义的工作》和相关对本书反驳论文的观点和统计上的批判
(没看过相关的书和论文,仅从相关视频里了解,个人观点,不一定对,谨慎采纳)
那篇对本书反驳的论文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区分通常所说的无意义或着劳动异化到底是什么?劳动异化或无意义是指感觉不到自己精神层面的意义,失去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精神热爱或对于社会的贡献感),而论文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混淆了无意义的含义,询问民众“这个工作是否有用?”,这里可以分为对于物质层面有用,也就是实用主义,另一个有用的含义是对于精神层面的有用,而直接询问民众“工作是否有用?”会在说物质层面的人和说精神层面的人同时累加起来,从而造成人数很多说有用,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有用很有可能是对自己生存方面有用而和劳动异化或无意义毫无关系,这里也解释了为什么得出“干脏活累活的反而觉得无用”的论点,因为在物质层面,干脏活累活获得的收益很低,满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觉得无用,而相比之下获得收益多的bullshit工作(狗屁工作)的人会在物质层面觉得有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论文和《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本书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论文说“对于社会是否有贡献”这个标准太高了,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自己有热爱和精神享受”也是有意义的一项,而本书作者忽略了对于个人来说的精神方面的意义感,因此显得偏高,但论文里的又显得偏低,因为它混淆了所谓的无意义感是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劳动异化是对人精神的摧残,因此应该只谈精神层面的意义感,论文的统计也不合理。
接下来我将推出这里的统计都缺乏合理性,都没有意义,问题就在于物质层面上的有用会左右精神层面的感知(比如贫穷的人因为生存很少去考虑精神享受或贡献感),既然要统计精神方面的意义感,就要在一个物质方面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去统计工作是否有意义,这显然现阶段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觉得本身统计是在一个物质层面不均等的情况下的统计精神方面是否有意义,本身就统计不出来,不论是书中的还是论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