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乃是先生在人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先生将此生的精力都放在做圣贤之事上,虽然先生非常的孝顺,但他却很少沾染红尘,几乎与世俗完全断隔,随着先生的年龄越来越大,先生对世俗的看待也越来越透澈。
相较于那个打坐打了三年的老和尚,阳明还是比较有理性的,在阳明五十多岁的时候,主动回到了瑞云楼,看了看自己出生的地方,不禁痛哭流涕。因为杨明的母亲在阳明1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而阳明的祖母在临近去世的时候,武宗正好让阳明去平定宁王之乱,阳明便没有见到祖母最后一面。母生不及养,祖母死不及殓也。乃是先生最后悔的事,从这时候开始先生便决定要归隐了,在家指导亲朋好友,帮助他们参悟自己的大道,给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在这期间先生也收了不少学生,像钱德洪这一类比较清醒的人也不少,可以把自己的大道传下去,先生当然很高兴了。在先生了十一岁的时候遍是励志要成为圣贤,而当我们在十一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里疯跑瞎玩,整天沉迷在游戏世界之中,就知道吃喝傻乐。而阳明先生那么小却能有那样的觉悟和志向,这种志向是连孔子都没有的。这就像儒家的君子儒和小人儒一样,阳明先生并不像只为了做官牟利而做官,他希望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圣贤,很多人都是没有这样的志向的,阳明先生却有,当作圣贤的种子在阳明11岁的时候在他心中埋下的那一刻起。这个人这辈子就注定了不平凡,先生的一生确实过得很坎坷,遭遇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就像唐三藏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的那些磨难一样。虽没有妖魔鬼怪,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也不是什么圣人转世。但先生明确自己的道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朝哪个方向进发,这就如先生所说的磨镜,心即里,知行合一一样。阳明先生,便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那么什么才是知行合一呢?当镜子上有污点,你必须痛刮磨一番,尽去驳蚀。我认为人心也是一样的,你需要先发现污点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将污点给一点一点地擦拭打磨尽去。可是发现这个污点很容易,但是想要将污点打磨掉,这无疑是非常难的。先生却能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凭借着那一颗要做圣贤的心,凭借着自己经过的百死千难的磨练……先生凭借着自己各种的人生经历,向着做圣贤的方向一步一步的逼近,当阳明先生能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样的话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是一个圣贤了。
先生的一生经历过各种磨难,在这期间他悟过很多东西,佛家道家这些也都染指过,而唯独先生没有放下的,便是先生那做圣贤的志向,这个志向丢的话,阳明也就不能被称之为圣贤了,只能叫了一个运气好的有学问的老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