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七十七):不负人间一场醉。
北洋历史上有几座高不可攀的山头,数一数那几位登峰造极的大腕,无论是街头布贩子曹锟,亦或是卖煎饼的靳云鹏,当然也包括胡子出身的张大帅以及街头算卦的秀才吴玉帅,就可以一窥端倪,在那个时代,更看重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家庭出身。当然,也要归功于北洋军阀的大家长袁世凯,无论是怎样的三教九流,只要你有过人之处,袁项城都敢收于麾下。这一点颇有老头子的旧主李鸿章,那位晚清擎天木的风格,而不是谨小慎微,爱惜自己羽毛的“可人”张之洞的处事方式。所以正规行伍出身的段祺瑞,祖父是清廷正二品的实权总兵,袁世凯自然也更乐意委以重任,一代雄主有意提携,段祺瑞也随之水涨船高,对于老头子的这份知遇之恩,也是段祺瑞一生的羁绊所在。
其后,北洋王朝土崩瓦解,数十万带甲之士分崩离析,那些被赶下庙堂的北洋军阀们都一门心思往天津钻,他们喜欢这里,不全是像前清遗老们那般为了洋人地盘上的安全,更多的还是因为在感情上喜欢天津。对于段祺瑞这伙人来说,他们都是从天津起家,当年跟着老头子在小站练兵,这里是他们壮志与抱负萌芽的地方,才有了他们后来名动天下的成就,所以北洋军阀元老们对于海河畔这座洋味十足的城市青睐有嘉,那份割舍不下的情愫或许就是初心。虽然段日瑞在洪宪帝制中属于消极怠工,并没有给袁世凯真正的支持与帮助,然而相比冯国璋私底下的“五将军密电”,段祺瑞在大势所趋之下的不作为,或许是对老头子最好的交待。
但是,段祺瑞一生中最佩服的那个人,就是袁世凯。与袁世凯相识是段祺瑞一生中最大的幸事,在北洋故人的回忆中,虽然在那场闹剧中袁世凯犒赏诸路跳梁小丑,一辈子劳苦功劳的段祺瑞却未获任何封赏,但是段祺瑞仍然不顾非议担当袁世凯葬礼的主持人,亲自抬棺执绋。其后大到为人处事,小到言谈举止,段祺瑞都在有意无意地模仿袁世凯,他曾留学德国,对于德式的强军路线自然推崇,这一点也与袁世凯不谋而合,他像德军一样喜欢鹰的形象,而在京师的段公馆,庭院内的假山之上曾有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而兵败下野后的段祺瑞,已经是一只折断翅膀的鹰,挣扎于原始困境的泥淖,处处可见当年袁世凯的影子。
最终,那些他眼中曾经的鼠兔之辈,粉墨登场于庙堂之上,历史没有给段祺瑞这位强人最够的时间盘旋于庙堂。在盘根错节的机关算尽中,他的手上直接或者间接沾满了太多鲜血,像袁世凯那般仓促坠落。六十二岁那一年,他彻底告别庙堂,在经过心腹爱将徐树峥的遇害地点时几近落泪,斯人已逝,江山如故。六十五岁那一年,他告别自己情系一生的天津,前路叵测毅然南下,那是一种姿态,没人能够读懂这位末路枭雄的内心,以至于不知该如何解读他的倔强与不甘。武夫当道的北洋乱世,要一统天下,就要开战,要开战,就得有钱,国力积弱,只有外借,举债之后骂名当然背负,没人可以逃出这个怪圈,段祺瑞也不例外,对于他所寄望国强后可以借了不还的愿景,没人会在意这位庙堂强人直率的狡黠,这也是北洋军阀殊途同归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