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仲其人(传:十一·三,十三·二,十五·二,十五·三,十五·七,十六·一、二,十七·八,十八·二)
郑庄公死了以后,郑国发生了一场政变。政变的缘由总是发轫于末端,左传替我们总结出来了。
一开始,公子忽,也就是郑昭公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齐国想嫁女给他,但公子忽拒绝了。祭仲劝他,你一定要娶,你父亲有很多儿子,你没有强大的外援,恐怕没人支持你啊,你父亲的三个儿子都有可能被立为国君。(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公子忽不听。
祭仲为什么劝他呢,因为祭仲介绍的公子忽母亲给庄公,所以祭仲和公子忽早就是一党,果然,在庄公死后,祭仲立公子忽为国君。但是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君还有一个儿子,她母亲一族受宠于宋国,于是绑架了祭仲,威胁他要立厉公,祭仲没办法,只好从之,郑国就在宋国雍氏的把持之下,公子忽走了,去了卫国。
太子一定要有强大的外援,老国君在世的时候,一般会为太子特意选取一些辅佐的人。比如隋文帝为太子杨勇选高熲,李世民为李治选长孙无忌。一个人为什么有权势呢,那是因为有人听他的,而且听他的人不是草包,是有才干的人。这是成功即位的前提。公子忽缺乏了这个,羽翼很稀薄,很容易被人乘虚而入,不然为什么祭仲拥立别人,他没有镇压呢?
事情有始有末,祭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会随着公子忽而同落吗?左传描述了后续发生的事情。有始有终才可以看清一个人的本质,从而克服片面性。
由于宋国多次向郑国索要财物,郑国终于忍不住了,和宋国发生了战争。祭仲在郑国一样专权,和厉公的争斗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祭仲还是很厉害的,换了个人,一样能把握权势,估计是和郑宋之间的战争有关。
厉公派遣祭仲的女婿去刺杀祭仲。这事儿被祭仲的媳妇知道了,就去问她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一个重要,她母亲说,你出嫁以前,谁都可以做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相比呢?(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于是雍姬将全部消息泄露给他的父亲,祭仲杀雍纠,厉公也逃到蔡国去了。临走时,还丢下这么一句话,“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接着,公子忽就回来了,但是宋国和鲁国等盟国还是想拥立厉公,于是共同攻打郑国,但是没成。(传:十五·七,十六·一、二)。
昭公回到郑国以后,也没有善终。因为一个人高渠弥,这个人曾经被郑庄公喜爱,想要立他为卿,但是那时候昭公不同意,于此结下了宿怨。昭公回国以后,高渠弥怕昭公杀掉他,于是抢先动手,杀了昭公而立公子亹。这件事情,祭仲是否知情,采取什么立场,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评价高渠弥,说他作恶太多了,不会有善终,(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这是可以预料的,他自己没有权势,随时可能被回国的君主杀死。
事情果真如预料的那样,一年以后,齐国驻扎军队在首丘,公子亹前去回见,高渠弥也一并跟着,于是齐侯杀死了公子亹,把高渠弥五马分尸了(传:十八·二)。这次凶险的事件,祭仲竟然没有跟着去,有人说,祭仲有先见之明,祭仲说,你说滴对。(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称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祭仲又重新迎立郑子而立他为国君,重新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