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这样的奇迹吗?一群被认为有问题、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被送到另一所学校接受教育,却意外地变聪明了。
01 不同的关系,不同的自我
在美国,就有这么一位传奇的教师,叫马尔瓦·科林斯,她在犯罪和毒品横行的芝加哥贫民区附近,创立了一所教育机构。到这里就读的,都是从别的学校退学的、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但是,在她的教育下,这些学生好像都变的聪明了。
在那里,他们很早就可以阅读文献和哲学类经典著作,很多都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律师、医生、法官、教师等受人尊敬的社会精英。
那马尔瓦教师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是她跟学生的关系,她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绝度的信任关系。她非常真诚地相信孩子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她常对他们说:“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
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中写道,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
这些学生在原来的学校中,老师就认为他们是有问题的学生,师生之间是一种敌对、不信任的关系,而在新的学校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180度大转变,老师完全信任学生,学生因此受到激励,行为也自然发生变化。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在不同的关系中,这个“本性”却是不同的。即,不同的关系塑造了不同的自我。
为什么人们常常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而对其他人却总是笑脸相迎?
有人说,是因为我们在亲人面前才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最真实的自己,在别人面前都是一个伪装的自己。
如果从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亲近”和“疏远”的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的。不同的关系中,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也是不同的。
我们的不同表现都是真实的,只是在不同的关系中表现出的不同的自我。
上学时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本来不喜欢某门课程,因为喜欢教这门课程的老师,所以又喜欢上了这门课。
这就说明了,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所在的关系,决定着你不同的行为。
02 课题分离,解决关系难题
只要有关系,就会有人际交往难题:
在工作关系中,同事不顾你是否很忙,请你加班帮忙做一个表格;
在朋友关系中,朋友借了几百块钱忘记还,不好意思开口要;
在陌生人关系中,冬天在出租上,感觉到晕车, 想让司机师傅开一下窗户,却担心被师傅拒绝,而不敢开口。
......
那如何解决类似关系难题呢?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理论,意思是,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需要做好我的课题,你负责做好你的课题。至于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当同事请你帮忙,真实地表达你的想法(这个行动的直接结果由你承担),是属于你的课题。你内心是想拒绝的时候,就直接说明原因,表示无法帮忙即可。不能因为自己拒绝起来困难,违心地答应之后,心里就怪同事不应该提这个请求,导致自己情绪不佳,做起事情来也效率低下。
拒绝之后,同事如何评价,那是TA的课题,已经与你无关。那既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也不是我们能剥夺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当生活中遇到烦恼时,可以从关系中思考一下,是不是没有在关系中区分好课题。当你可以很好地区分哪些是你的课题时,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就不是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