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不善于讲故事的人。
每次,我刻意记住一个故事,等到讲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讲得索然无味,感觉和听众完全建立不起那种想要的效果。
所以,我很羡慕那些张口就能讲故事的人,且能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的人。
对于自己身边最近真实发生的故事,我可能会讲出来。但是那些真正有思维含量的教育小故事,或者哲学故事,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上学期去给一些免费师范生讲师德师风,因为有一些案例是亲身经历,讲起来就很得心应手。但有些故事,属于半途得到,所以需要将文字全部放到PPT上面。
对于满屏文字的PPT,自己都是很抵触的。
对于学生而言,一位善于讲故事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情绪稳定剂,也是解决问题的一大智慧。
我知道,有的班主任在班级,每天有一个固定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这样的方式,除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之外,还在培养一种静思维。
同时,应对班级里的一些突发事件,或者一些比较皮的学生,相比你苦口婆心和他讲道理,故事蕴含着的道理,更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还没有反感的情绪产生。
让学生听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共情理解力,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好处多多。
身边但凡会讲故事的人,整个人的状态看上去都是比较和蔼的、向上的,体现一种沉浸的美好。
我呢?和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应该是很少的。但是面对老师们的时候比较多,就需要拥有讲故事的能力。因为在分享时,一个故事+一个观点+一个追问的方式,可能是老师们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念文件,念鸡汤,或者说一些大白话,形成一种“你开口说话,老师就拿起手机”的开会模式,这是很失败的。
看过罗振宇跨年演讲,提炼几点对我们实用的要素:大约就是聚焦一个个主题,讲述一个个故事,提炼一个个金句。就是这样的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这是一项必须修炼的教师工夫,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曾经,我专门搜集了一些有哲理的故事。在微信上读到一些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故事,我会收藏起来。但也就只是收藏了而已。现在想想,完全可以用心收藏,专门建一个文件夹,题目标注好,用看题目回顾检索自己是否将教育故事记住了。
其次,在分享时,需要关注以下一些方面:
要有笑点、泪点
要有留白点、思考点
要有态势语:走动、站姿
表情要到位
配乐要轻柔,不要全程配乐
课件有图有文
用情景式的语育代替概括性语
故事讲述,不要用经验分享的形式
好的故事,除了能打动人之外,还给人以很深的启迪。
这学期,在新网师参加了李镇西老师主讲的《故事中的育人智慧》,目前已经讲了两讲。我发现李老师是一个很善于讲故事的人,在回顾他从教经历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引发很多思考。因为,他足够坦诚,又足够睿智,所以他有现在的成就。
比如,他分享了他身为班主任时,对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学生(他不知情),某天学生迟到了,对他进行了罚站的处理。后来得知真相后,产生了“早知道他有病,就不让他罚站”的思想。他用这个话题,成为我们的作业思考题。所以,就会从故事中得到生长。
听李老师的故事,我常常观照自己,班里的某个学生,我应该发挥我的主动性,且是促进他向善向上。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