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着团队一起研读《深度学习》这本书,感觉理论性很强,似乎读懂了一些,又似乎不得其法。此时参与了2020年垦利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通过周象霞老师的示范课《雾在哪里》和孙传文老师的深度学习讲座,一下子抓住了重点,明白了其中的很多理论。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学习感悟“有温度的课堂才能促成深度学习”。
一、有温度的课堂,气氛和谐,对话流畅。
一直很感慨于新老教师课堂的一大区别,那就是课堂对话的自然流畅。好的老师课堂节奏很松弛,气氛和谐,师生对话自然流畅却又简洁明了,周老师的课再次让我感受到了这一点。而很多新教师的课听起来感觉很生硬,教师语言即使很规范但是听起来就像在背稿子,师生问答一板一眼略感紧张。怎么样的情绪下人会更好的融入参与某项活动,那肯定是前者。有温度的课堂,气氛就是有温度的,感情的起伏变化也是自然而然的,师生用知识交流对话,学生很放松没有压力,能够跟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去交流,去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怎么能不是深度学习呢?
二、有温度的课堂,教师角色多变而专业。
教师这一职业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示范性,一堂课上学生不仅仅是听老师讲了什么教了什么,更多的是看到老师做了什么。所以一堂好课,教师要从听说读写多个方面给学生做出专业的示范,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富有感情,人格特色鲜明而有温度,读课文时是专业的朗读者,写生字时是专业的书法家,写句子写文章时是专业的作家…周象霞老师课上很好地做到了这些方面。试想,一个老师在每节语文课上都给孩子如此的示范与熏陶,孩子每天都看到这样的示范,自然而然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要求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效果完全不是单纯靠一遍遍的提要求能比拟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是与老师看齐的高标准高站位的,自然也是有深度的。
三、有温度的课堂,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但课堂教学最应该关注的学生的变化,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教师首先会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课堂推进的依据,而不是形而上学地执行教学设计不懂得变通。周老师的课上,非常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现与变化,根据孩子学习过程习得知识的程度去引导新的学习,做的不好的去调整,做得好的去润色,切实利用了课堂生成性资源,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四、有温度的课堂,字词句段文字本身就是鲜活的“小老师”。
周老师的课,给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活动是“读”,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读文段。如她所言,每一个字词都应该是有温度有感情地。日常教学中,我们对生字词语往往是检查一下,读一读,确保学生读准确字音即可。而周老师在生字词的读上就加入了感情,加入了情绪的变化,使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读准了字音,更是读出了字义词义,在句子中反复重读关键词语,结合句意明白词义。这样的词语朗读与理解浑然一体,不枯燥,不生涩,并且是学生自己习得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学习才是深度学习。
同样,对课文句段的理解,其中关键语文知识点的提取,周老师没有直接找出来展示给学生然后讲解,而是巧妙合理地引导学生反复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多遍读文,切实体会其感情其语言特点其书写特色,这样得来的知识是深刻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有深度的。
五、有温度的课堂,每一句点评都指向行为习惯的养成。
再朗读课文中,有一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有一个学生读完以后,周老师说到“我喜欢你读的“都”字,真好!”接下来朗读的学生都刻意学习这一点,读得极富感情。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及时的反馈很重要,而如何点评更有效非常值得思考。就课文的朗读而言,我们往往会说“很好”“很有节奏”“富有感情”……实际执行起来,这样的点评并不被学生所理解,而像周老师这般点名某个字某个词读得好,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并模仿。小学阶段的各科学习都是在夯实基础,因而好的学习习惯学科思维的养成尤其重要。课堂上,老师的每一次点评与表扬都要具体而有重点,要指向听说读写思考提问等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才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获取上,而更多的是提升能力,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