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继续包班,在吸取上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
1、在介绍神舟14航天员顺利返回的课程时,先请学生说一说他们每天的日常活动,说说自己是怎么刷牙、喝水、吃饭、洗漱的,然后再请他们想一想如果要在站不稳、东西乱飞的情况下再做这些事,会遇到什么问题。最后再播放B站上由“CNSA中国航天文化”和“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联合制作的航天员生活系列科普小动画,让孩子们了解航天员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在看到航天员刷牙后一般会把泡沫吞下去、洗澡洗头都是干搓、水资源要循环利用、完成出舱任务时要用“尿布”时连连发出惊叹。在介绍神舟14成功着陆时,先请孩子观看神舟12、13、14返航的图片,请孩子找一找航天员出舱后是什么样的姿势,然后再请孩子们猜一猜为什么他们要坐着或是半躺着。最后通过“央视网快看”的科普短片“3分钟了解航天员返航之路有多难”来让孩子们直观地体会到航天员在返航时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危险。最后通过图片+文字新闻向学生介绍费俊龙和他的儿子追梦传承的故事,告诉他们费俊龙第一次去太空是在2005的神舟6号任务期时,当时他和13岁的儿子费迪进行“天地对话”;到了2022年,费俊龙又一次出征太空,而这次他乘坐的神舟15载人飞船的研制团队中 ,就有自己的儿子。儿子送爸爸上太空的故事也让孩子们感到非常惊讶和新奇,这个故事让他们对中国历代航天工作者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有了一个更具像化的感受。我也借机鼓励他们:虽然今天我们只是坐在教室里看别人的事迹,但未来说不定我们中间就有人能够成为新闻里的主角。
2、这周也增加了手工制作的课程的比例。在带着孩子制作环形滑翔机(Hoop Glider)后,请他们分别用大环超前和小环超前的方式进行投掷,请他们在观察飞行轨迹的基础上来总结到底哪头朝前能飞得更远。并请他们思考,如果不用环形,而是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滑翔机还能飞起来吗?在拓展环节,先请他们猜一猜吸管粗细、吸管长短、环带大小、环带粗细,哪些因素对飞行距离会有影响;并鼓励他们课后可以利用手边的材料试一试。最后结合C919正式交付的新闻,向学生们介绍我国航空技术的最新发展。
通过这些课例,我也发现这一代的孩子在科技自信、文化自信上与自己这一代有很大的不同,民族自豪感明显地强烈得多,这当然也得益于他们生活在我国科技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受疫情影响大家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能在这段时间带孩子们一起了解我们国家的科技新技术和新突破,不仅能给孩子们传递一些令人自豪和喜悦的讯息,准备课程资源的过程也让我自己从中汲取到了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心理上得到了不小的慰藉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