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從事後現代心理工作,收到許多好奇我如何聆聽人們故事,哪些當事人說的『關鍵詞』是我會去留意的。就透過書寫,將一些表面上平淡無奇,或是主流價值定義下較為無力、負面的詞語,透過問話分享,看到關鍵詞裡隱含的珍貴故事和力量。
關於『自責』:
如果早知道會發生意外,我就待在家裡就好…
如果那時候多做一點什麼,也許事情就不一樣了…
如果我那時不要太雞婆,可能就不會發生…
『自責』,在主流文化裡常談到的是,對於過去已經發生的結果覺得不滿意,還會常常想如果可以重來,事情會不一樣。如果當事人還常處在自責的狀態,會被視為停滯在過去,沒有活在當下,無法開展未來。是不健康的身心狀態,並且還有可能造成睡眠、情緒等障礙。所以像是:要放下、去感受當下、要看開、眼光看遠,等勸言,就會席捲而來。
一段對話:
『我15歲那年,爸爸出了意外後,就抑鬱寡歡,五年後他結束自己生命…』、『如果那五年,我可以多陪伴爸爸,好好聆聽他說話,也許他就不會想結束自己生命…,我覺得很自責…』,一位來訪者說著。
『怎麼會覺得“聆聽”很重要,並且可以讓爸爸有不同的選擇?』,我好奇提問當事人對於聆聽的看法,以及關於聆聽的故事。
『那時候,爸爸出了意外無法工作,意志消沈,不愛說話,我也不知道怎麼陪伴他,說些什麼?媽媽一人賺錢養家,很辛苦,爸媽常衝突,我只想離開這個家…』、『後來我考上大學去外地唸書,我很喜歡心理學,畢業後工作。很特別的是,和我接觸的人都很願意和我分享他們遇到的一些困難…,可以好好的聆聽好像是我的優點…』、『有了孩子,我更會去留意有沒有好好聽他們說話…』,來訪者繼續述說關於『聆聽』的來龍去脈。
『聽起來,你的“聆聽”,和爸爸發生意外後的狀態,媽媽的辛苦,以及後頭對於心理學的愛好,和工作的歷練與學習,有很大關連,是這樣嗎?』,我複述,把和“聆聽”有關聯的事件、重要關係都含納進來,形成有意義、豐厚的“聆聽”。
『是啊,如果我那時有現在所具備的能力,也許爸媽關係會改善、爸爸也許會做不同選擇…』,來訪者低頭小聲的說。
『雖然,你現在對於聆聽、陪伴人們的能力,無法搭乘時光機回去陪伴爸爸和媽媽,感受到那是你很期待的。不過,如果我先訪問那些被你好好聆聽和陪伴的同事和朋友,以及你的孩子:『媽媽平時是怎麼聆聽和陪伴你的?』、『他們會如何告訴我,他們被對待、被好好聆聽的經驗?』,我好奇的問話,先留意人們已經有的力量和資源,並透過他人的眼光來回看自己所忽略的寶貴特質。
『我的孩子會說,媽媽可以好好聽他說話,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寶貝…』,來訪者眼中帶淚,但嘴角略略揚起的說。
儘管關係的失落是生命的常態,也會帶來自責和後悔的聲音:『如果…就不會…』。不過,透過對話,會有機會聽到『自責』的聲音,一部分談論的是對於失去關係的珍惜與不捨。但『自責』也會發出聲明,人們不會只有受到生命陷落的影響,還會發現深埋在痛苦中的珍寶,並且分享和傳播下去。
自責,表面上談的是過去沒有做到的深刻感受,但裡頭卻也蘊含人們此刻存有的,並且做得不錯的,那是對話中千萬不要遺漏的。
(書寫靈感來自於對話工作,內容融合與不同來訪者不同對話經歷,謝謝與我對話的每一位來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