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主体间性
经过现象学还原的“我”,即还原到彻底孤立的我,把自然世界经验中的他人都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所谓的“纯粹自我”,他是还原的目的与终点,胡塞尔把他称为“原真世界”。这个原真世界不是一个单纯的世界,总有什么异己的东西会共同在此,共现出来。这其中就有非本己的躯体。我们将心比心,通过意义的递推,发现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自我,也能构造原真世界。有无数个这样的自我,也有了无数的原真世界。无数个自我,他们共同的主体性,就是交互主体性,也就是主体间性。对于胡塞尔来说,主体间性就是交互主体性,是纯粹自我共同的主体性,它在主体间构成了一个客观的世界。
这个主体间性实际是单人的主体间性。从哲学意义上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第一:去客体化
这个客体指的是一切记忆表征,比如记忆中的父母、朋友、这个包含广阔的客体。来访者在谈论事情的时候,经常出现:他、她、它怎样怎样,这是一个经验中的他人。这个“他人”在梦中,还会有其他体验:比如某些人-物之间的转换,这些转换体现了意识的一个特质:有的时候,某些物也具有“人”的品质。从认知的角度上,我们识别和区别开始是模糊的,后来在母婴依恋互动中,逐渐区分化,从底层上,还是有相遇之基础。问题来了,去客体化之后是什么?
这个部分,在元认知理论中,提到了元监控能力。这是一个科学研究的结果。在体验中是什么?
其实在体验中有很多出现:比如梦里出现了大千世界,却是有一个:观察和记录梦的存在。这个观察和记录梦的主体,TA可以出现在梦中的某个主角身上、可以出现在悬浮的整个梦空间、可以体会梦里所有的内容和变化,TA好像是整个梦,有一个词:“心里”。
还有一个出现:就是来访者在描述外在世界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我觉得。。。我看。。。这个“我”的位置。而“我觉得我不好”,第一个我就是位于这个位置,第二个我则属于经验流。
第二:原真世界
当单独的存有“我”的时候,胡塞尔认为,这个“我”是由不同的“部分”构成。这个其实是一个建构:这个我由很多不同部分组成。就像原子结构一样,我们以为原子核内部是一个,事实上还有更微分的结构:中子和质子。他所谓的“主体间”,事实上是“中子和质子之间的关系、质子和质子之间的关系”。这些微分部分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这可以提供一个模型: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的模型。“当人陷入某些结构中,会代表这个部分发言,而这些发言总是很匪夷所思,这就是那个异己的部分”。这个部分在荣格的著作中多有体现。这意味着一个推理:人人在核心某些位置是分裂的。人貌似的一体,唯一,事实上是自我整合的能力,就是链接这些不同部分的能力。用物理学理解为: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力场。所以,结论是:心理稳定性,来自于力场的稳定,内心各部分链接能力强弱。这个假设和神经心理学有共通性:人体神经元的局部分散性和整体功能高度整合性。1000亿个神经元运动下,还有统一的整体存在确认感,是最了不起的奇迹。
第三:交互主体性
每个人都具有上述部分,好玩的事情就开始了。我们一个人的主体有很多部分,另一个人的主体也有很多部分,这里的主体都是“原真世界的部分”。两个主体相遇,实际上是:“两个世界碰撞在一起了”。这些不同的部分开始彼此交融、共频。其中某些同频的部分,被称为“相遇时刻”。两个世界碰撞的是什么?
第四:相遇之处
按照胡塞尔的体系,“我”中有“它”,“它”其中有躯体的部分。这个躯体的部分总会形成某些信息流,进入“我”的世界,提醒和保护躯体的状态。有一个部分相遇就是两个主体的生物体相遇,比如,在一个房间里,你独自一个人的整个身心感觉和你面对另一个人的身心感觉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按照胡塞尔的理解,是你们两个世界彼此碰撞。这是当代某些心理学疗法的一个理论依据。也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思路。相遇的到底什么?
第五:他还是它?
相遇一定是人吗?和人一起就一定能相遇吗?
其实和人的相遇很难得,因为按照上述的理论,内心核心的不同部分共鸣,有很多穿越性内容。对于自体的稳定上,则提供了多种的可能。除了人和之间,人和物之间也提供了多样的反射变化。人和人,人和物,本质上都是人和自己的相遇。不同的是借助于人的力量更容易,因为人和人之间有共同部分(有需要更广的讨论部分),人和物之间较难,在于人自己的投注力量表达出去又和自己相遇。但是没有这些物的客体,人也难以进行自我转化。这是通过外在修通内在的过程。就像渡河的船,目的是为了渡河,船可以、木筏可以、桥也可以。
第六:临床意义
为什么需要广义的定义自体客体的对象呢?
我们当然强调人和之间,人做为“自体客体”的功能,而且这个功能还是巨大的。但是当问到:人和人的什么相遇,就又难免落到物上或者是唯心上。
事实上,很多时刻,患者人和人之间相遇本身是有创伤性和难以链接性;第二部分是和咨询师的相遇,是存在的,但是多为悬浮自然的状态下发生,强调咨询师要达到怎样的自体状态是理想的。在临床个案中,当自体客体定义为“深刻体验”,而对象不限制于人则更具有治疗意义,同时也可以解释更多现象。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体验大自然,或者某些劳动、行动获得体验而获得深刻变化。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多种的社会活动,比如宗教信仰、某些本土化仪式获得实际的疗愈效果。比如,很多人在描述这些转变的时刻,这些让其印象深刻的时刻,大部分是有体验。这在实证上有很多数不胜数的定义,比如人本主义、聚焦、冥想等等的疗愈。其他包括沙盘、盆景各种艺术治疗的理论化依据,都是重要意义的。
所有的疗法都是管中窥豹,都到达了某个意识的位置。对于一个临床依据的模型来说,更深入、广泛的解释各类现象,其价值就越高。在神经学、语言神经学、微观和大宏观物理学发展的今天,所有的疗法都会趋向于可测量或者描述,在发展上,各个流派有交融迹象。
自体客体的广度定位,和自体本身的深度定位,对于其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