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R2-心理学入门-简单有趣的99个心理学常识

1、心理学为人们打开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一扇窗,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他人某些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能够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2、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只是为了享受心理分析的过程吗?当然不是。其真正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更好地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问题。

3、心理学摸不着、看不见,却时刻存在于生活中。人的行为都是由心理支配和指导的,许多现象的背后,都反映着心理学法则,也藏着深层的心理动机,而这些东西我们自己很多时候都浑然不知。

4、心理学不是伪科学;中国人习惯性地认为,思想和感情是源自于“心”,又把调理和规则称为“理”,所以就用“心理”来总称心思、思想、感情等,而心理学则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5、世界上不存在瞬间愈病的药,任何治疗都需要时间和过程,心理咨询也是一样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化三尺冰块不可能一蹴而就。

6、有一句古话说得好:“穷算命,富烧香。”这里说的穷富代指的是形势和境遇,穷是山穷水尽的穷,算命为的是找到走出困境的出口,希望有人给自己指条明路;富指的是暂时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祈祷佛祖保佑能够平安顺利,别出什么灾难。

7、肖曼·巴纳姆是一个有名的杂技师,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自己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人们都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觉着它精准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其实呢?这些描述是很模糊的,通常也具有普遍性,能在很多人身上得到验证,因而也适用于很多人。

8、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活起居、工作习惯、心理变化和发展的学科,最终的目的是治疗和改善人性的弱点;而算命却是运用心理学中一部分内容做推演,断章取义,没有科学依据,最终利用人性的弱点为自己谋利。

9、求助于算命的人,往往都是迷失自我的人,容易受到外界暗示。当他们处于情绪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丧失了控制感,安全感也受到了影响,心理依赖性增加,受暗示性也比平时更强。

10、心理学家通常都是依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或许,他们可以根据某个人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这个人的内部心理特征。除非他具备超感知能力,否则的话,任凭他的经验有多丰富,也不可能一眼就看穿他人的内心世界,更无法迅速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11、面对面坐着就能把人心看穿,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也不存在如此超能的心理学家。今后,跟学心理学的人在一起聊天,或是面对资深的心理专家时,千万别傻到去问:“你是心理学家,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12、当我们发现一个人心里有症结总也解不开,建议他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的时候,往往会遭到强烈的抗议,他会强调“我没病”;还有一些人,也想去找心理咨询师谈谈,但过不了心里那道坎儿,要跟自己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13、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比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这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4、心理咨询面向的是正常的群体,大部分人都会有的情绪、沟通、婚恋困扰等。至于那些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等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15、催眠和睡眠不是一回事。人在催眠状态下,脑电波为8~13Hz;而在深度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为0.4~4Hz,两者有生理上的区别。在轻中度的催眠状态下,受术者的肌肉放松,头脑甚至比清醒时还要敏锐。

16、总而言之,催眠是“两情相悦”的事,你永远无法催眠一个不愿被催眠的人,就像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道理如出一辙。

17、解梦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如果把心理学比喻成一片热带雨林的话,那么解梦不过是这片雨林中的一株树木,不能代表整个心理学。

18、弗洛伊德在梦的理论中,将梦视为一种精神过程,划分为显意和隐意。他把真实的梦的内容称为显意,把通过梦用力挤入意识、使梦发生的思想称为隐意,把梦的隐意和无意识活动联结在一起。在他看来,精神分析就是要把梦的显意“还原”成它的隐意,继而从隐意中发现梦者无意识的动机和欲望。

19、直到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从那个时候算起,迄今为止心理学也只有一百多年的短暂历史。所以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0、说起“心理”这个词,给人的印象有点儿神秘诡异,看不见、摸不着,藏在内心深处,可又能通过行为、语言表现出来,对人体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有人就问:“心理是心的活动吗?”

21、心理虽然是心理活动的简称,可它实质上是人脑的一种功能,即人脑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人的心理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大脑、客观现实和人的实践活动。其中,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或者说是硬件;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或者说是软件;人的实践活动,就是把上述两者联结起来的桥梁。

22、心理学之父——冯特(冯特是德国人,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年少时就对学习不感兴趣,喜欢做白日梦。父亲去世后,家境陷入困顿,他才控制住走神的毛病,痛改前非。

23、条件反射的发现者——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发现,狗在被喂食后会分泌唾液,配合食物同时响起铃声的几次实验后,狗在只听到铃声的情况下也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就是所谓的条件刺激。

24、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致力于研究人的潜意识,认为人们真实的想法都隐藏在潜意识中,我们在生活中不会意识到这些。梦是无意识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梦的解析可以觉察到人内心隐藏的心理内容。

25、分析心理学先驱——荣格;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从师弗洛伊德,但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他提出过不少影响至深的心理学理论,现在我们常用的人格分类、内向外向的说法,都源自荣格。

26、动物心理学首创者——桑代克;美国动物心理学研究者桑代克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饿猫关进紧闭的笼子里,猫在笼子里可以通过拉绳或按按钮等方式逃出来。起初,猫只是四处乱撞,乱抓乱咬,经过一段时间后,猫无意间碰到了打开笼子的机关,逃出了笼子。

27、猫在逃出笼子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种“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错误尝试后,学会了打开笼子的正确方法。后来,人们将他这种观点称为“试错说”。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著名的学习三定律:准备律,学习需要提前准备;练习律,学会的东西要重复强化;效果律,学习者需要看到学习带来的效果,运用奖惩方式。

28、环境决定论者——华生;他特别强调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他曾经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

29、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皮亚杰心理学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再怎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甚至追溯到胚胎时期。

30、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马斯洛一生致力于对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且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他的理论中最著名的就是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至高有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1、人本主义的代表——罗杰斯;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和研究,坚信人类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以及积极自主性,并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

32、从定义上说,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来自于外界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常都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头脑接受并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就形成了感觉。

33、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非常必要。

34、爱孩子,就把感觉还给孩子,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中成长。带着你的爱,带着你的眼,站在一旁观看,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这才是最好的爱。

35、盛夏时节,在郊外搭起帐篷,静静地躺着,风吹草动、蟋蟀鸣叫,一点点细小的声音都能够被察觉到,可在喧闹的白天,却完全注意不到;深夜失眠,翻来覆去睡不着,钟表的滴答声、水龙头的滴水声、外面道路上汽车疾驰而过的声音,都会让人更加烦躁。

36、这种现象就是感觉对比中的听觉对比效应。所谓感觉对比,是由于背景不同的同一刺激可能会令我们产生感觉上的差异。

37、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然而,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我们只能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而对其他事物只做模糊的反映。

38、人们总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你了解心理学,就会发现,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在知觉的一些组织原则上,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虽然你亲眼看见了一些东西,但那未必是真的。

39、坐在停靠在车站的火车上,看着另一辆从车站开出的火车时,总会觉得站台在移动的那辆火车是静止的,这是站台错觉,是因为两个对象的空间相对关系发生了改变,而又缺乏更多的运动知觉的参考体。

40、通常来说,你做的事情越丰富,越快乐,就会觉得时间过得越快,反之则觉得时间过得越慢;你越希望它快,就感觉过得越慢,你越希望它慢,它反而显得比实际快。

41、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意识的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能看到的部分是意识,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但它只占整个意识的一小部分,真正让我们产生冲突和纠葛影响的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那一部分冰山,也就是潜意识。所谓的前意识,就是从潜意识过渡到意识的这一部分。

42、人们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因此他们相信,是意志在决定着自己的行为。但是,世上并不只存在着有意识的意念,在更多情况下,我们是在自己都不知道想干什么的情况下做出行动的。

43、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即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个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施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鸣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跑,而是没等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原本可以主动逃跑的它,绝望地等待着痛苦的降临。

44、要消除习得性无助感,最重要的是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不要总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尝试把失败归于努力因素,使自己更加努力。

45、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这个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46、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把先后的经验联系起来,使心理活动成为统一的过程,形成个体的心理特征。

4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对无意义音节的记忆实验的记录,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遗忘规律,即“艾宾浩斯曲线”:在学习的20分钟后,遗忘达到了41.8%,而在31天后遗忘达到了78.9%。所以说,记忆随着时光流走,遗忘一直都在发生。

48、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过渡阶段,对信息的保持时间约为1分钟,比如看到一个新的电话号码,当时能记下来,但过后想要用的话,还得翻开记录。

49、长时记忆是指存取时间在1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生保持的记忆。大部分的长时记忆都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虽然长时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但在提取时会受到时间和各种原因的影响,比如你看到多年未见的同学,看着对方很面熟,却叫不出名字。

50、不少研究证实,长时记忆的遗忘,有自然消退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来说,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是某种形式的信息提取失败所致。

51、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中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即我们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本我的原则是追求快乐,完全按照自己的本能去做事。超我,即可进行道德判断和自我控制,能按照社会准则做事。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学到了各种规范。自我,即基于本我产生的,在自我支配下,会运用已经学到的规则约束本我,但同时又用现实的客观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让自己既能理性地获得快乐,又能避免痛苦。

52、学习其实就是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一种不断积累错误行为的过程。换而言之,不是智商决定了学习,而是孜孜不倦、不畏失败的进取心。

53、星期一:徒步或骑车上班,晚餐以鱼肉为主。

星期二:学习几个陌生的单词,用它造句对话。

星期三:跑步健身或冥想,和陌生人交流。

星期四:换一条路线上班,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星期五:告别咖啡和酒精,把要买的东西列出清单。

星期六:不用惯手刷牙,洗澡的时候闭眼。

星期日:玩拼字游戏,在公园散步。

试验过后,多数受试者都表示,他们变得聪明了一些,其中有些人的智商竟然提高了40%!这说明,智力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提升,如改变饮食习惯、增强情商、多进行创意思考等。

54、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知觉,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

55、准确的自我知觉,可以有效率地帮助我们进行社会调试,让心理和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为他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56、想要真正地认识自己,就得经常认真地自省和反思,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他人的意见要听取,因为很多时候是旁观者清;但在听完他人的意见后,也要对自己进行分析。我们永远不能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

57、从心理学上解释,这种效应是人们局限于既有信息或认识的现象,它会束缚人的思维,让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思维定式有时能帮我们解决问题,但有时也会阻碍我们解决问题。

58、能把你限制住的,只有你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就像曲别针一样,有多种可能的变化。也许,你此刻正处在看似山穷水尽的境遇中,但如果能跳出思维定式,往往就能柳暗花明。

59、认知失调论,即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形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

60、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而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点,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61、人们之所以需要戴人格面具,是为了给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会认同,保证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

62、开放我称为公众我,属于自由活动领域。这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如性别、外貌、职业、爱好、特长等。开放我的大小取决于自我心灵开放的程度、个性张扬的力度、交际的广度、他人的关注度、开放信息的利害关系等。

盲目我这是自己不知道而他人知道的部分,如有些人习惯失信却不自知,有爱眨眼的小动作自己也感觉不到。盲目我的大小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关,通常来说,善于内省的人盲目我比较小。

隐藏我也称隐私我,属于隐藏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私,不愿意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如身份、缺点、往事、痛苦、愧疚、尴尬等。一般来说,心理承受力较强的人,隐忍、自闭、胆怯、虚伪的人,隐藏我更多一些。

未知我也称潜在我,属于处女领域,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通常是指潜在的能力或特性。如一个人通过训练或学习,可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或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展示出来的能力,这也包含着弗洛伊德说的潜意识层面,就像藏在海水下面的冰山,巨大而又不易被看到。

63、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长得很像,生长环境也一样,可性格截然不同。姐姐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热情大方,处理问题也很果断,很早就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妹妹胆小怯懦,不善交际,遇事也缺乏主见。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姐妹两人在性格上的这种差异呢?

64、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65、“自我宽恕”,指的是我们对于自己的错误、缺点总是可以很轻易地原谅,而对于别人的却不行。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人很难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彼此的错误,而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是好人,与自己对立的都是坏人。哪怕是犯下十恶不赦之罪的人,也会为自己找借口。

66、“不值得定律”中,即从主观上认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那么在做这件事时,就不会全力以赴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也不会有成就感。伯恩斯坦是优秀的,可他并不开心,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不值得做的事不要做,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

67、对于那些非常偶然的事,人们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这种感觉被称为“控制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平常的生活都是由自己来支配的,因而人们就把这种错觉扩展到了偶然性的事件上。

68、正因为这种控制错觉,很多人掉进了赌博的沼泽中,难以自拔,甚至倾家荡产。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多提高点警惕,在遇到偶然性事件时,就不会那么执拗了。

69、“心理投射”,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心理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态度等加到其他对象的身上,从而遮蔽了客观的真实面貌。这种倾向,通常都是无意识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真实的想法讳莫如深,但借助一个中性的客体,却往往能吐露出真情。

70、投射是把一个人认为在自己的情绪和人格中不能接受的或受到质疑的部分,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从而感到一种暂时的放松和安宁。

71、心理投射,存在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投射会使人看到别人身上一些优秀的品质,而事实上他自己可能也具有这样的品质,这样的投射驱使着他希望与对方相识。当这种投射发展到极端,会使人产生占有对方的欲望,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72、消极投射就是把自己身上的消极情绪排斥到外部世界中去,这些被排斥的消极内容是投射者本人所讨厌或害怕的东西。如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会把发脾气的原因投射到他人身上,指责对方做了让自己忍不住发火的事情。事实上,这种投射往往都是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阴影。

73、无论是积极投射还是消极投射,都无法持续长久。倘若一个人对一位前辈非常钦佩,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许多不良品质,此时他就会产生“祛除投射”的愿望。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之前的观念和行为是不当的。但是,为了整合自己的人格,加速个性化进程,祛除投射也是必要的,我们的心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的。

74、当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甚至令人生厌、卑微无用、有缺陷时,在与外界交往中,就会不知不觉用我们的言行反复进行佐证,直到让每个人都认定我们确实就是那样的一个人。

75、“情绪共鸣”原理:在外界的刺激下,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能够影响和感染他人,使其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应。

76、厌恶心理似乎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毕竟,惧怕一个人,说明你有弱点;讨厌一个人,说明你有偏见。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厌恶的心理活动,就会发现它也不都是一件坏事儿。心理学理论认为,回避和厌恶本身,往往可以产生自身防卫的效果,它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是经过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盲目所为。

77、安慰剂效应,说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78、霍桑效应,也称为宣泄效应。对于职场人来说,工作的过程就是积累压力的过程,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若不及时排解压力,就会被压垮。所以,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得适当地宣泄一下,这样才能维持身心的平衡,更好地处理问题。

79、第一,看动画片,玩玩具,唤起童心。成人的世界压力太大、无奈太多,连看电视剧、电影都会从角色联系到自身,平添伤感。看动画片就简单很多,充满了幻想,天马行空,轻松活泼,能够唤起童心,让人暂时忘却烦恼。玩玩具也如此,可以度过一段单纯的时光。

第二,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心烦的时候,约朋友或单独去K歌,抑或者去跳热舞,解开职场中的自我束缚,肆意释放个性与情绪。

第三,运动。无论是跑步、登山还是极限运动,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让压力在汗水或是刺激中得到释放。

80、心理学家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后来,对人类进行的一些研究证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水平呈U形曲线的函数关系,即随着焦虑水平的增加,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会不断增强,此时焦虑水平对效率起到促进作用;当焦虑水平为中等时,能力发挥的效率最高;当焦虑水平超过了一定限度,过强的焦虑会对学习和能力的发挥产生阻碍作用。

81、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善变的?除了天气以外,恐怕就是情绪了。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情绪,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等级,还有与之对立的情感状态,如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转化,所以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

82、生命的历程不总是美好的,也充满了艰辛和困难。当遇到的困难难以排解时,我们不妨利用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那些坏情绪转移走,不去想它、不去碰它,去做自己平时最想做而又能产生愉快体验的事。

83、精神胜利法只是暂时地缓解坏情绪,当情绪稳定下来,还是要去积极努力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视而不见,那就真的成了阿Q啦!生活中的强者,是在失意和痛苦时“放得下”,在平静时“拿得起”。

84、詹森效应,它是人的一种浅层的心理问题,即将现有的困境无限地放大,主要是因为得失心太重、自信心不足。

85、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心态,并对其做了总结:任何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先要专注该事情本身,不要考虑与该事情无关或者相关的其他事情。

86、在生活中,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过分在乎事情的结果和周围人的看法,就会忽略事情本身,被各种压力包裹住,身心透支。在这样的状态下,往往就会出现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的情况。

87、心理学家詹姆斯就提出了这样的理论:我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我们笑了,悲伤是因为我们哭了,身体反应会导致情绪反应。所以,我们该多想想自己渴望的结果,让大脑帮我们完成愿望。若是整天想着那些不顺心的、坏的结果,那恐怕真的会怕什么来什么!

88、如果你假装生气,大脑可不知道你是装的,它就会在你脑子里朝着生气的方向前进。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真生气了。同样,如果你明明不开心,但若是看看喜剧电影,笑一笑也会变得快乐。

89、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保持乐观的心态,相比悲观而言,都能让我们的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的状态。笑口常开,虽然有时无法切实地解决问题,但这种积极的心态会让人更容易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90、心理学家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行为,称为海格力斯效应,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或群体间存在的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会让人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中,错过许多美好的事物。

91、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外界,而是内在的负面情绪。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不静下心来,很容易就掉进负面情绪的死循环。

92、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人对事物的真正关心,而不是表面的关心。它是驱使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由内而发的动力。

93、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叫作直接兴趣,如看电影、小说等;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而是对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有兴趣,叫作间接兴趣,如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但为了学到知识、提升自我才有兴趣。

94、兴趣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有趣——乐趣——志趣。有趣是最初级的兴趣,也是引人入门的第一步;乐趣是中级的兴趣,是坚持的活动过程;志趣是高级的兴趣,与事业目标相连。

95、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共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96、从众有积极的一面,它有助于我们学习到别人的经验智慧,少走弯路,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但很多时候,它也存在弊端,比如束缚思维、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甚至减弱了人们对生活的激情,使得我们在生活方式、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方面都陷入流俗与浮躁中。

97、“狄德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物品后,总倾向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一规律后又被称为“配套定律”。

98、到商场买了一件心仪的上衣,心里很高兴,可随后就觉得没有合适的裤子搭配它,还得添置一条裤子;等裤子也买完了,突然看鞋子也不顺眼了,还想再买双鞋、买条围巾、买个新包……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配套定律”。

99、“囚徒困境”,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在1950年提出来的,说的是在一个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博弈中,最好的策略直接取决于对方采用的策略,特别是取决于这个策略为发展双方合作留出多大的余地。

100、即便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也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定律”。

101、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合作呢?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根据力量对比的大小来决定选择竞争还是合作。倘若对方的力量太强大,人们多半会选择与之共同完成任务,谁也不愿意拿鸡蛋碰石头。倘若自己更有力量,多半就会采取竞争行为。换而言之,竞争优先,合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102、路径依赖。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保罗·戴维在1975年提出的,他说:“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103、人们在考虑事情时,有时候会因为特殊的情境和目的,出现认知错误,犯下不该犯的错。

104、在商业合同的开头写上一句话,清楚地表明在合同上说谎是不道德和非法的,也许就能让人们进入正确的认知框架,适时提醒人们小心犯罪,从而减少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105、错误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错误肯定就是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错误否定就是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人,这些认知偏差都是为了指导人们以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

106、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但在无法判断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情况下,显然多点警惕性是好的,万一把坏人当成了好人,结果不堪设想。所以,默认陌生人是坏人的心理,也是在帮我们适应社会生活。

107、试图拯救别人的那些人,也许仅是一时冲动,不加思考,随机而为——但是他们没有选择退缩或逃跑。

108、“禁果定律”: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对它产生好奇和关注,内心充满了窥探的欲望和尝试的冲动。

109、代偿行为,即当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会放弃最初的目标,通过实现其他类似目标的办法,寻求内在的满足。

110、为什么会产生社会懈怠现象呢?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伙伴没有尽力,为了求得公平,自己也减少努力;或是认为个人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不愿意全力以赴。

111、社会懈怠效应,是指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旁观者效应,是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112、逆向心理和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113、人的自我价值是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任何人都无法接受自己无价值地活在世上。当一个人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他会本能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和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这种逆反心理也被称为“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114、“皮肤饥饿”,指的是那些在小时候很少得到母亲的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一种潜在而又深刻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115、让孩子感受到母体的温暖和柔软外,对视时的眼神、说话的语气、母亲的呼吸、气味和微笑,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爱。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孩子的早期关爱,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拥抱、抚慰孩子,多跟他们说话、玩耍。

116、私人空间,就是在我们身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一旦有人闯入了这个空间,我们就会感觉不自在。通常,每个人的私人空间是0.6米到1.5米,女性的私人空间比男性要大,具有攻击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间更大。这种私人空间,在心理学上也称为心理空间。

117、首因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效应。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比以后接触中得到的信息更强,持续的时间也更久。

118、第一印象主要靠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面部表情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交友、求职、谈判等社会活动中,我们不妨充分利用第一印象的效应,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为日后的深入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119、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有一定的“盲区”,我们不要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取舍、下结论。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判断一个人还是要从长期来考察,这样才比较客观真实。

120、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这种心理就是“互惠法则”,也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121、世界上没有绝对无私奉献的爱情,双方需要保持一个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严重打破,就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122、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提出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就跟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即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但出于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让人心理失衡,这会让人感觉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对方,因而产生愧疚感,觉得欠了对方的情。

123、对对方过好,会给人一种心太软的感觉,从而对你无所忌惮。人必须让自己有点威严,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并让自己更有影响力。倘若让人觉得软弱好欺,就很容易被利用。

124、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太远了会显得关系生疏,太近了会出现摩擦,唯有不远不近,才能让双方的关系处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

125、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但也要懂得给对方留有空间,把彼此的关系控制在一个相互容纳并相互吸引的范围内。

126、貌似完美的人不经意地犯个小错,不仅瑕不掩瑜,还让人觉得安全,因为他显露出了平凡的一面,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犯错误效应。

127、我们经常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致就是在讲,人都是容易对跟自己相似的人产生好感,继而成为朋友。倘若志趣不相投,很难达成一致,就别提深入交往了。

128、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呢?

第一,与自己三观相近的人,交往起来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肯定,能增加“自我正确”的安心感。彼此之间发生争辩的情况比较少,都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较少受到伤害。

第二,相似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总是希望能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集体中活动,阻力比较小,活动更顺利。

129、人缘好的人,特别擅长制造与别人接触的机会,提供彼此间的熟悉度,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在新认识的人中,有些人可能长得不那么好看,最初看的时候很别扭,可时间久了,看得多了,也就不觉得他那么难看了,甚至还会发现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多看效应。

130、想拥有好人缘,在创造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之后,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就能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

131、当一个观点对于某人来说特别重要时,如果他能用这个观点让一个“反对者”改变原来的态度和想法,与他的观点保持一致,那么他可能更倾向于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自始至终的附和者。

132、人们喜欢在自己的影响下改变观点的人。当通过辩论和解释,能让一个人改变观点,信服自己的意见,会使人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现象就是改宗效应。

133、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要保持坚定的态度,不能因为怕得罪人或是畏惧权威,就抹杀自己的想法,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当然,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掌握一些语言艺术。切忌过于直接、不分场合,那样的话,会让别人感到尴尬,也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134、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提出的,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

135、要如何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呢?第一,避免以貌取人。我们在认识一个人时,不能只看长相和穿着,还应当多了解他的行为和品质,若总是以表及里来推断,往往会产生偏差,无法真正看清一个人。第二,避免投射心理。有的人看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人品质优异;倘若知道对方是刚刚从监狱里刑满释放的人,就会觉得他可能别有用心,充当好人。第三,避免循环证实。疑人偷斧的故事,想必你一定听过,当你对一个人产生了偏见,你就会寻找各种理由来证实自己的这个偏见。

136、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亮出自己的优势,别人往往会对你产生晕轮效应,继而给予你高度的评价。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若能巧妙地运用这一点,定能得到招聘者的赏识,为自己赢得被录用的机会。

137、这种用印刻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和评价人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印象。

138、我们在认知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与此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来对其进行判断。然而,我们的眼睛和头脑的联合作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出现错误的认知判断。

139、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刻板效应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从属于同一种族、同一年龄段的人,势必会有一些共性,但它毕竟是一种概括、抽象而笼统的看法,不能代替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特征。倘若以偏概全的话,可能就会给人际交往造成阻碍。

140、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相异的个性特征,独立而奇妙的内心。所以,别用刻板的态度去看人,用心去体会每一个生命的独特。

141、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必不可少,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后来,这个定律就被称为“古德曼定律”。

142、如果你善于倾听,你身边就会围绕很多愿意与你交往的人。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沟通,若是双方各抒己见,没把对方的观点听进去,最终只会不愉快地收场。

143、反馈比不反馈更有激励作用,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反馈效应,学习者和工作者对于自身学习工作结果的了解,能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有反馈才有动力,有反馈才能加深了解。

144、史密斯原则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约翰·史密斯提出的一条策略型原则,即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这番话用在商场上,意指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你无法打败你的竞争对手,那就选择与他合作。

145、竞争与合作从来都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与竞争对手合作,与合作伙伴良性竞争,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学习和进步,才能让彼此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146、在各种社交场合,人人都会想办法博得他人的关注,甚至渴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这种心理被称为焦点效应,也叫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147、在与人接触时,要“一视同仁”,给予对方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要试着让对方成为焦点,这样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给人留下好印象,成为受欢迎的人。

148、排斥心理,是指人们对自身之外的人或物,存在一种不接受的甚至排斥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面对陌生人、竞争对象、不喜欢的人时,这种排斥心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149、猎奇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泛指人们对于自己尚不知晓、不熟悉或比较奇异的事物或观念等,表现出的一种好奇感和急于探求其奥秘或答案的心理活动。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交际对象的这种特殊的、潜在的心理需求,要学会洞察对方的猎奇心理,甚至要适当地满足对方的猎奇心理,这样有助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轻松地让彼此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和谐交际。

150、明明一件事的真相是这样,传来传去就成了另一副模样,这种现象就是“传播扭曲”,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常会被层层扭曲,且多被夸张增值,最终面目全非。

151、流言止于智者,记住这句话吧!冷静地分析判断问题,避免道听途说,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好处。

152、真正聪明的人,能在事业上所有建树的人,往往都坚持一个原则:多做事,少说话。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塔玛拉效应。

153、无论持有什么样的择偶心理,都当记住这样的原则: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色交者,色衰则疏;以心交者,方能永恒。

154、心理宁静期多了几分理性的色彩,两个人对彼此已经很了解,日子每天都一样,再没有初恋时的新鲜刺激,厌倦感就慢慢堆积起来。此时,移情别恋最容易发生。心理学家认为这不过是出于人的本性,本性在于寻求新的刺激。新的刺激不一定需要新的恋爱对象,倘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现有的恋人,一样可以找到新的刺激。

155、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全契合你的人,更没有一段完美无缺的感情。在一起合不合适,完不完美,都需要双方有所付出,有所牺牲,共同去创造。想要保持爱情的新鲜感,最好的方法是:两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一个共同的方向,向着这个方向,两个人不断地努力。

156、培根曾说:“心思中的猜疑就像蝙蝠,永远在黄昏里飞。猜疑的确应该制止,至少应当节制,因为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扰乱事务,使之不能顺利有恒。

157、猜疑,是一个可怕的心理误区,也是一片阴暗的沼泽地。一旦陷入,就会让人丧失理智,无法自拔。特别是在爱情和婚姻中,更是不能触碰的禁忌物。在猜疑者看来,自己的猜疑永远是对的,对方沉默就等于默认,对方解释就等于狡辩,完全就是一个死胡同。

158、自卑的人也容易引发猜疑。弗洛姆说过:“爱是信心的行为,谁没有信心,谁便没有爱。”

159、爱情是需要经营的,婚姻更是如此。再美好的感情,也经不住毫无根据的猜猜猜。放下猜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对爱人多给予一点信任,爱才容易长久。

160、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爱情的快乐同人类的所有快乐一样,需要一定的刺激——愉快感的对立面。这种快乐绝不会长期晴空万里。如果没有不快乐作为陪衬,则快乐也会显得平淡。在晴空万里的爱情里,幸福一般都是很快就要消失的。爱情的幸福是不能离开陪衬的感受而单独存在的。正因为此,爱情需要薄薄的一层忧伤,需要一点点嫉妒、疑虑、戏剧性的游戏。”

161、嫉妒是出于爱和在乎,没有醋意的爱情就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倘若一个人对伴侣所做的一切都无所谓,那恐怕就不是爱了。爱情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当一个人发现恋人对自己的爱减弱时,吃醋引起的一些行为,会成为逆向刺激,强化伴侣对于爱的专注。

162、在与伴侣相处时,一定要学会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对方的感情,允许对方有自己的人际交往空间。同时,要分析自己是否过于敏感,缺乏自信,若真如此,就要积极地转移注意力,充实自己的生活。

163、苏格拉底问:“你为什么没有摘呢?”柏拉图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可以回头,就算看到了最大最金黄的,可不知道前面还有没有更好的,就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发现后面的麦穗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已经错过了,所以我一无所获。”

164、人们把对爱情的要求过于完美,在行走的过程中,对未来不可知,对过去无法回头,所以始终难以完美的现象称为麦穗定律。

165、麦穗定律提醒我们:人生中有很多又大又好的麦穗,错失一颗没有关系,只要在遇到下一颗的时候懂得珍惜就好。倘若总是念念不忘曾经错失的那颗麦穗,对其他麦穗视若无睹,认为这样才算珍惜,那便陷入了一个误区。因为到最后,错过的不仅仅是那只又大又好的麦穗,而是麦田里所有又大又好的麦穗。

166、在寻找真爱的过程中,错过一次不要紧,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不要因为错过了一次,就放弃再次寻找;也不要在找到之后,再希冀着去找更大的。人生永远都无法尽善尽美,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选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就是最好的珍惜。

167、心理学中有一个价值定律,指的是当你拥有某一项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东西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有价值。正因为此,很多人都喜欢去追寻得不到的感情,却学不会珍惜身边的感情,总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殊不知陪伴在身边的已是最有价值的。

168、所谓的心理依赖是指,个体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他自己也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

169、他们总是将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似乎找到了一个伴侣就找到了幸福。事实上,这不是爱情,而是寄生。

170、爱应当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人生的幸福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定义并抒写的,只有两个心理独立而健康的人,才能营造出一段美妙的亲密关系。

171、这种刺激过多、过强以及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极度不耐烦,甚至有反抗情绪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把超限效应运用到感情中,我们要领悟的是:当遇到了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人,与其苦苦地留恋,处处忍让迁就,倒不如毅然决然地放手,不再做无谓的牺牲。

172、爱一个人,或是不爱一个人,都是没有理由的。感情这件事是不能勉强的,爱就是爱,无关外在的任何条件;不爱就是不爱,纵然冠冕加身,也难以动情。当爱已经没有回报,就不要再做牺牲者,与其苦苦挣扎讨好,倒不如选择放手,给自己和对方重新开始幸福的机会。

173、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热切的期望和赞美具有超乎寻常的能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激发人的潜能。当一个人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赞美时,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会更加努力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

174、在群体心理学中,有一个磨合效应,说的是人们新组成的群体需要相互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够更加协调和契合。爱情也遵循这个定律,它就像磨石子一样,当你对手里的那块石子感到不太满意的时候,与其四处去找寻未知的石头,倒不如好好地打磨这块石头。好的爱情和婚姻,都需要适度的殷勤来灌溉。

175、人们就把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特别是选择伴侣的时候,总是顾虑太多,害怕一时间选错人,造成终生遗憾,就反复地思考,迟疑不决。更有甚者,徘徊在多个对象之间,不知如何抉择。

176、爱上一个人不需要刻意努力,只要有感觉,爱意便已经产生。但想持续地爱一个人,就需要长久地努力了。

177、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严重者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178、维也纳心理医生汉斯·伦茨曾经把抑郁症称为“俱无病”,患有抑郁症的人感觉一切俱无价值、无力量、无感情、无快乐,悲观绝望。

179、可从以下几方面预防和消除抑郁症:

快乐的心态是治愈抑郁症的良方。

运动能舒缓压力,抑郁症的产生有时就是压力太大的缘故。

吃一些令人快乐的食物,如深水鱼、香蕉、菠菜、全麦面包等。

把每一天发生的快乐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不时地拿出来看。

180、孤僻心理,是指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孤僻的人通常比较内向,不愿意与别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常带着一种戒备、厌烦的心理,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做事喜欢独来独往,经常会陷入孤独和空虚中。

181、至于孤僻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与青年期的心理特点有关。孤僻心理在青年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因为青年人正处于准成熟状态,三观刚开始建立,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时常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继而产生一种孤独感。

第二,缺乏人生的目标。一个有着强烈事业心的人,往往是不会孤僻的,因为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会充满热情。相反,若是没有什么目标,不思进取,生活圈子狭小,才更容易感到孤僻。

第三,内向性格导致孤僻。内向的人自我中心观念较强,内心深处有强烈的抗拒感,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得很淡漠,习惯自我封闭。

第四,早年的创伤经验。父母离异、家庭暴力、遭受欺负等不良刺激,致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从而变得消极、冷漠、敏感,不相信任何人。

第五,社交挫折。有些人不太善于社交,在人际交往中遭遇过拒绝或打击,自尊心受伤,就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

182、如何消除孤僻心理呢?这里有几条建议,可供参考:

孤僻的性格,是在生活环境中反复强化逐渐形成的。因而,要努力完善个人品质,克服孤傲的心理,增加心理透明度,以开放的心态与人交往,体会人际交往的快乐。

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要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担心被人嘲笑、拒绝,而选择用封闭的方式保护自尊;也不要自命不凡,认为他人不配与自己交往。真诚地与人接触,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喜欢的、陶冶情操的事,如书法、写作、音乐、种花等,这都有利于消除孤僻感。

学习交往技巧,逐步培养开朗的性格。不妨先结交一个乐观积极、志趣高雅的朋友,跟随他一起,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丰富知识经验,愉悦身心。

183、所谓的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为了得到荣誉、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通俗来说,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184、当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担负的能力,就会想到用不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尊心,这时就产生了虚荣心。

185、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在与人相处时,自卑的人很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又担心别人的轻视和拒绝,经常敏感地把别人的不愉快归咎于是自己的问题。

186、是什么原因令人产生自卑的心理呢?通常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上存在某些缺陷或挫折,引发了自卑情绪,比如出身条件不好、经济条件差、学历低下、身材过胖,抑或有过情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经历;二是主观感觉自己不如他人,但这种感觉与事实不符。

187、如何来克服自卑心理呢?这些建议可供参考:

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要总把别人看得过于美好,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认识到大家都不尽完美,但也都有可取之处。多想想自己过往的成功经历,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至于那些做得不好的事情,也要正确归因。

接纳自己的生理缺陷,重新认识自己。一个人身体健康的人,倘若灵魂是空洞的、肮脏的,也不过是空有躯壳;一个病残的人,内心世界丰富明亮,也会深受他人的敬重。不要为了相貌、身高等缺陷而自惭形秽,多发展和发挥自己的其他优点,去弥补这些不足。

正确地与他人比较,不要用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这样只会让自己泄气。人不可能事事都比他人强,但也不会事事都不如人。

不要对自己太过苛刻,在选择目标的时候,除了考虑其价值和自身愿望,还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如果总是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就会让自己越来越自卑。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要因为遭遇了一次失败就泄气,也不要因为一方面没做好就全盘否定自己。

188、冲动是行为系统不理智的各种表现,指人的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情绪,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想象。

189、社会环境本就浮躁,加之我们的焦虑,就更容易冲动。一时的情绪失控,带来的有可能是终生的遗憾和伤痛。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冲动后忏悔道歉,而是未雨绸缪。

190、如何来防止冲动呢?

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有人冒犯自己的时候,不要固执地认为对方是针对自己,试着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冲动就能够被控制住。比如,当别人风风火火地撞了你,或是说话语气不好时,如果你能告诉自己:“他这样做不是针对我,而是他有急事,他遭遇了痛苦。”这样想的话,就不会因此大发雷霆了。

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我们时常会觉得,看到某个人就会生气,但如果看不见对方呢?是不是就可以少生一点气?所以,当你觉得愤怒的情绪难以压制时,尽快逃离那个环境,远离让自己生气的人和事,负面的情绪就会逐渐平息。

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发冲动的情绪往往都是愤怒,在察觉到自己开始有了愤怒的情绪后,可以在心里暗示自己,千万别发作,发作了就会伤害自己。随着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冲动的情绪会得到压抑。

191、每一个行走在世间的人,都有着各自的难处,没有谁比谁活得容易。只不过,面对失意,有人选择了直视,有人选择了逃避,也有人选择了抱怨。他们逢人就诉苦,开口就抱怨,让抱怨的情绪变成了传染源,充斥在自己的周围,感染着原本美好的一切。

192、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抱怨呢?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写道:“我们抱怨,是

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193、“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

194、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相互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浮躁的人没有常性,做任何事都想投机取巧,终日心神不宁,焦躁难安。

195、我们要如何克服这种浮躁的心理呢?

做事专一。成功与失败,平凡与伟大,并不在于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怎么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自己所选择的那件事情上,专注地投入其中,往往就容易成功。若是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脚踏实地。置身于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努力保持内心的平静,理清自己的情绪,冷静一点,务实一点。不要总想着投机取巧,天道酬勤,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有所收获。

196、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超群的能力,如果缺少一个认定的高远目标,他将一事无成。这也被称为吉格勒定理。

197、倘若没有目标的话,那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记住,不要做过多的思考,尽量写下你的第一想法: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想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你想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你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自己的目标?

你想怎样做让自己与众不同?

这些答案不是固定的,你可以随着时间不断地进行修改和扩充。一个人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就有了前行的方向,从而不至于迷路。

198、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不由自主地放慢节奏或添加其他工作项目。于是,工作就开始自动地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这就是帕金森定律。

199、帕金森说:“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所花的时间成正比。”

200、要学会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减少低效率重复劳动,把时间用在更有效益的地方,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谁抛弃时间,时间也会抛弃他。

201、时间管理的建议:第一,充分利用最有效率的时间。把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自己的黄金时间,这样就能花费较少的力气做更多的事情。至于黄金时间,每个人都不一样,需要自己来摸索。

第二,学会利用现代化工具。除非特殊情况,能打印的不必手写,能录音口授的可直接传达,多利用检索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

第三,把零碎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一个人再忙,也会有零星的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从事某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能做成很多事。倘若从20岁开始,直至60岁,每天利用2小时的闲散时间看书,那么这40年里,就等于多了29200个小时,相当于3.3年的时间!

202、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最后通牒效应,即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付诸行动。

203、记住: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有权利支配自己的生命,你想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就不要犹豫,从现在开始,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的历程记录下来,给自己的目标一个期限,让自己的时间支出得有理有据。

204、人的能力在平时的表现和经过激励后的表现几乎相差一倍。经过激励后,人的心理动力会加大,积极性大幅提升。

205、积极性的发挥,取决于能力和动力,而能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跟动力有关。当我们激发了内在动机,就有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催促着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加速前进。

206、对渴望成功的人来说,自我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受环境、人物的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207、有意识地激发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每天花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每天回想一下当天发生的令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能够成为一种鼓舞;把能够展示自我价值的东西摆在眼前,时刻吸收它带来的正能量。

208、人的智能发展会呈现出不均衡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点和弱点,能够找到智能强点中的最佳点,自身隐藏的潜力就会得到极致的发挥,取得惊人的成绩。

209、瓦拉赫的经历无疑提醒着我们:倘若在某个领域内不停地努力,仍然无法完成任务,或是取得成绩,那很有可能是定位错了。唯有深刻地认清自己的特点,找准合适的位置,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210、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只有从事与自己特长相符的工作,才能实现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若是反其道而行,往往事倍功半。

211、在心理压力的作用下,人的生存需求和社会动机能够将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压力越大,激发潜力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人的心理是有弹性的,你越是挤压它,它的弹力就越大。对不甘平庸的人来说,正确面对压力、合理调节压力,有益无害。

212、如何变压力为动力?

第一,接纳压力。不要抱怨和排斥,唯有接受现实才有改变的可能。

第二,分解任务。压力来自于棘手的难题,当一个人认为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产生紧张和压抑感。此时,要对手头的任务进行分解,清楚地知道那些事可以先做,哪些事可以放一放,如此便不至于停驻在原地,这样做对于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第三,寻求帮助。人是群体动物,遇到难题时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不必一个人扛着。

第四,自我放松。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办法,如跑步、唱歌、旅行等,这些行为虽然无法直接地解决问题,但能够放松身心,让身心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21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借用这则故事,提出了约拿情结的概念,说的是:在我们最得意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害怕成功。因为我们害怕正视自己最低的可能性,也害怕自己潜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21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结呢?因为人们存在一种“健康无意识”的心理机制,不仅压制着危险的、可怕的冲动,也压抑着美好的、崇高的冲动。我们的行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迎合社会普遍流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就会隐藏真实的个性特点。

215、成功的人在处理约拿情结时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他们在内在本性和外在环境的冲突下,没有选择向外界妥协,变得温顺、服从,而是坚定地选择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冲突,始终保持着进取精神。

216、阿费烈德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即竖立在你面前的栏杆越高,你跳得就越高。

217、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蘑菇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处境与蘑菇类似,生长在阴暗的角落里,见不到阳光,没有足够的肥料,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唯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会被人们关注。此时的它们,可以独自接受阳光雨露。

218、人们就把初学者不被重视、从事打杂工作,无端遭受批评指责,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的情况,称为“蘑菇定律”。

219、达尔文说过一句话:“要先改变环境,必须先适应环境,别等环境来适应你。”

220、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一圈圈周而复始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劲,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是无用功,因为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在达到某个临界点时,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此时无须再费力,飞轮也会快速转动,且会不停地转动。

221、我们时常说,万事开头难。想做成一件事,开始的时候必然要面临诸多的阻挠和困难,多数人恰恰败在了这个艰难的时刻,如果能坚持下去,度过困难期,就将步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222、当拥有一块手表时,可以确定时间;当拥有两块或更多的手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了。因为,更多的手表无法告诉我们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我们感到迷惑。

223、对待同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定两个不同的标准,不然这件事情就会变得复杂,毫无头绪。

224、这世界上存在太多的标准,即便是同一件事,每个人的衡量标准都不一样,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此不管是成是败都能够心安理得。

225、我们在面对特别在意的重大事情时,或是挑战有难度的工作时,往往都会出现心情烦躁、紧张焦虑、呼吸急促等情况,这其实就是高原效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01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0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370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68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5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1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1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38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8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24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0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01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00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