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孙子兵法》的过程中,我渐渐地明白学习孙子兵法的作用,一是理解外部世界的现象;二是按照学到的知识调整自己。「调整」具体指的是:对照知识反思,在每件事上切己体察,哪里做的不对—改正;哪里可以进步—改善。
华杉老师讲道:“「虚实的三个原则」第一是以实击虚;第二是敌人有实有虚,我也有实有虚,不是说敌人都是虚,我都是实;第三是我如何能够做实,是用虚来换,我想要得到,必须先放弃。「虚实的方法论」:第一个方法, “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就是我调动别人,让别人到我这儿来。不致于人就是不要被别人调动,以我为主,以他为客。第二个方法,我专而敌分。我很集中,他很分散。”
「虚实」的价值观和虚实的方法论对我的影响很大。人生重要的不是懂得这些知识和道理,然后评价和判断外部世界。知识和智慧是人生的指引,是自己在外部世界中面临自己不清楚该怎么做选择时的判断标准和依据,重要的是借助外部世界发生的具体的事,按照这些知识和智慧切实地去做,从而将它们内化体现在每天的行动中。
在人生这条旅程中行走,感到迷茫和困惑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在具体的事情上,集体是这样做,身边人告诉我说要那样做,而我呢?我的选择是什么?是随大流,还是按照身边人的意志做自己的人生决策;还是自己有自己判断的标准、选择的依据,并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做选择,并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对于「结果」而言,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这个结果跟自己想要的(初心)是否契合?契合的就是对的,不契合的就是错的。
我感受到了世界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包容性体现在,拥有不同目的的人都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并有实现其目的的空间。多样性体现在,人的追求是多样的,要理解多样性,并允许别人做别人,也允许自己做自己。自己既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自己在做自己时,也不因他人的评价感到压力,也不受他人的评价裹挟,做一些不得已的行为。不要要求道不同的人互相理解,更别说支持,能够允许存在,就已经是很大的包容了。多样性的真相可能是:80%的人是相似的,20%甚至更少的人是多样的。
在世界的运行体系中,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生产「标品」,只有一小部分的生产是为多样性提供『定制化』服务。
华杉老师讲道:“学习虚实篇,最重要的就是告诉你,「全实兵法」是不可能的。人有一个人性,总是一厢情愿。你的领导有没有讲过这么一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变我快。现实有没有这种情况啊?这就是自欺欺人。那人家没有的你有,人家有的你比人家更好,人家也跟你一样好了你还能变,人家跟着变了你还能变得快。那都是你好,别人还不活了?这是不可能的。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 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无,你玩你的,我玩我的 。这才是兵法。”
对于个体来说,整个人生是一场游戏、一场剧本早已设定好的电影,「世界」是游戏、电影的物质载体。人出生在世界中像是吃鸡游戏中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一般,地面上有生存所需要的物资、装备、补给,还有队友。打开地图会发现,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思想。这些都是可以为己所用的资源和工具。关键是:我要拿它们用来干什么,也就是我的人生目的是要实现什么。接着是怎么用,关于怎么用,我的体会是学习《孙子兵法》,规划如何使用这些有限资源,实现自己的目的。
就像华杉老师所说,人生这场游戏/戏剧的真相: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每个人都在玩自己的游戏,都在通过行动实现自己的目的。
行动是需要消耗资源的。以时间为例,时间是每个人最平等的资源,只有24个小时。那么在24小时里,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标准是「我」想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我想『做实』哪部分。
每个人都不可能「全实」,各有各的虚实,也就是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优势其实也就是「实」的体现,劣势也就是「虚」的体现。这是人最需要认清的真相,只能做实一处,不能追求样样都实、都完美,关键是做实哪一处。关于『做实』的选择,一方面是选择/规划出来,另一方面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发展/涌现出来的。前者是头脑的产物,是设定一个目标,通过行动实现它;后者是在自己做事过程中,通过感受和体会发现自己做什么更感兴趣,从而持续投入资源,不断做实的部分。「做实」一处的目的是在战局拥有『以实击虚』的机会,从而获胜。想要「做实」的前提是先做虚,先放弃,先选择自己不做什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投入有限的资源做自己想要的部分「做实」。
华杉老师讲道:“虚实要应用到生活中“我专而敌分”的道理,实际上我们要做任何事情要做实,就是一个“专”。 所以你要把这些虚实,专和分的道理,运用到任何的地方。王阳明说要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放自己身上琢磨。你别天天想着学《孙子兵法》就是企业战略,不是大事,都是小事。 只有落实到小事,你才能知行合一。比如说,开会不要接电话,这就是虚实,这就是专和分。你每一件事你都去想,我是不是实,是不是专,你就真正是学会《虚实篇》了。”
选择好了做虚什么,放弃掉了「虚」的部分之后,在「做实」的应用上,要遵循的是道理是「专」,放在当下的语境是:眼前的事情我有没有做好、做到极致。
在这里,我的头脑中有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我没有在自己可控的部分追求做实、做专,而将注意力放在了自己不可控的部分,也就是外界的一些事情。一切的出发点都要回到自己可控的部分,先判断哪些可控,哪些不可控。不要对不可控的部分有执念,而是要把这些产生执念的精力投入到把可控的部分做好,也就是做实、做专上面。
就像华杉老师所说,开会是他人安排的,不可控;但接电话是自己可控的部分,在这件事上,自己就可以依据「虚实」的标准进行判断和选择。
要对行为保持觉知,多切己体察,才有区分虚实、自我调整的意识,而不是活在惯性的本能反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