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试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告诉学生们这个实验到底在干嘛,不然学生很容易脱离。我是以延续之前的内容探究空气的特征作为目的,比较空气和水能不能像海绵一样被“压缩”,突出主题《压缩空气》,另外,由于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和操作比较简单,因此重点在科学思维方面,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和误差分析能力。
我对课本的活动结构进行了调整,我的重点设置在了推活塞上,实验操作本身和“空气更容易被压缩”的结论容易得出,但具体操作中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方说在放手弹回时,同学们均能观察到活塞弹回,但弹回的位置不同,这就是一个让学生开展简单误差的好机会,一些同学认为由于空气泄漏导致的,也有同学认为是推的力气越大,弹回去的位置也越远,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找出原因,可以让学生再次实验,用不同的力气按压活塞,学生很容易排出推力大小的原因,进一步得出压缩后的空气具有弹性,并反思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泄漏的情况从而更加规范的操作。在做压缩水的实验时,有同学由于试管内混入空气可能会能按压下去,这一点要提前教学生排除水中的空气。
在实验结束后,如何引导学生们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压缩前和压缩后的空气,这一环节,由于用图画方式表示空气微粒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我是提前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注射器,让学生用磁铁模拟空气微粒来表示压缩前和压缩后的空气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微粒数量和间距的“变与不变”,再让学生自己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