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课学习后好感动,在这一节中,听到了读书更大的意义价值,听到了老师的愿背后的因,听到了老师不仅仅心生愿力,而且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累积,看到了愿意为了做这件事如何一步步走遍各地为了创造感知教育而只是头脑中文字堆砌所做的点点滴滴,我看到了一个未来,每个家庭都会在周末家庭日围坐家中,一起探讨分享本周各自读的书籍,看到了他们不只是可以说出书中的观点,还可以分享作者的心,分享这本书触动生命的感动,更会分享自己在书中发现的美好,感受到的思想,在互相交流之中,空气中弥漫的书香气和那份贵气,好美好,我看到了绵远流长的文脉正在经由这样一个读书会不断积累扎根,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文化将通过家庭文脉根植于心传递给后世,好美好的一节课。
是呢,我记得我在大学毕业之前是从来没有出过省的,我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是我不太会读书,记忆里,家庭中爸爸妈妈除了有事沟通几乎很少和我有很多连接和沟通,更别提读书了,不过我很幸运的是妈妈小时候会陪着我一起学习语文,经常会陪着我一起来感受语文书的画面,我想这也是我来自家庭的贵气吧,只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到自己没有的,我相信如果妈妈当年游走过世界,去过体验过更多的文化,我妈妈一定也会全然分享给我,所以大卫老师提到的贵气和文脉,真心深有体会。
这些天,一点点开始跟随老师慢学《人文境教名著深读专栏》,这一次没有那么着急为了完成而完成,而是全然的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把笔记本摆在旁边,一点点记录我听的时候自己听到的和联想到的,我开始体会着,这些细腻的感受如果不曾在我的生命出现,此时此刻一定也无法通过文字记录和分享给更多人吧,一直和晓平老师去过全国很多地方,再读老师这一节,感受文脉的传承文化传承的力量,深有感触
深深感动老师说的这套解决方案,一边读书,一边带着我们身临其境,一边读书一边和团队给我们创造情景的视频,图片,这些天有人问我为什么如此深爱着文化美学的学习,我心里出现的答案就是,我一直希望有人用这样的耐心和引领陪伴我去看很多我想看又看不懂的书籍,我特别享受其中,似乎因为这个节目打开了一扇门,品格教育里讲人人是老师,事事是案例,处处是学校,我相信文化美学的体验之旅会陪伴更多生命在人事处中感悟人生,关注生命,体会生命,欣赏生命。
更感动的是,老师说,要把书籍中的关联书单,关联内容告诉我们,这要少走太多的弯路,遇见大卫老师,感受着那份踏实,那份笃定还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梦想和动力支撑着他来做这件事,我想第一一定是对书籍的热爱,另一个我想就是想创造书香门第传递文脉,复兴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价值感吧。
一张张图片,满满的感动,老师这个299的栏目背后,凝聚着他太多的心血和心力,这其中有他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看过的风景,身临其中的所有感受和感悟,这份美好必将提升我们的审美力,思考力,一定会提升我们的境界格局,提升我们的段位和层次。
两期研学营有幸参与其中,感受着老师的真实,感受着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能遇见大卫老师的孩子们多么幸福。
老师说,这个过程很累很慢但是他却依然在做依然在持续的做。
期待和老师一起走进鲁迅,走进王维,走进更多的生命故事。
林院长说看见即教育,听见即关联,感觉即记住,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这是一段体会五感六觉旅程中根植于内心的震撼和美好。
这一节中,老师讲到了他热爱读书热爱历史和地理的缘起,也是因为无意中和爸爸去过长江三峡的体验,这节中,让我记起,我侄女上四年级时候不喜欢学语文时候我和她聊起的一段话,我曾经说语文的每个文章不仅仅是文字,也是和作者交朋友,而我当年说这些话的时候只是有这份领悟,却无法很深入的举例子告诉他如何交朋友,因为我也不曾深深感受这个读书深读的旅程。
我想,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孩子问这样的问题,我一定不仅仅说了一个道理,也可以和大卫老师一样信手拈来,举出自己读书中交过的朋友,去跳出教材跳出文字去心与心分享一段自己的领悟,我想这就是学习文化美学提升思想境界的意义和价值。
决定这样慢慢没有功利心的去享受教育分享教育,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知道此时此刻我正随心流淌,感受着一字一句,感受着老师用心整理的书单。
这书单是震撼和感动的,因为我相信这些书老师一定度过更多体会过更多才会分享总结,我也好好奇,老师当年是否也有老师陪伴?他是如何一步步深读书籍如此有耐心的走到现在的呢?带着问题去探索大卫老师,去感悟大卫老师的生命之旅。
每天一点点,给自己点时间,和自己的内心相遇,和书中更多丰富的生命相遇,一起遇见自己心灵深处丰富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