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着各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的现在,亲自到学生家去家访仿佛成了“老古董”,尤其是在城市里。
教育局搞了一个“百师进万家”的家访活动,为了响应这个活动,我们几个老师约好了家长,利用周末进行了家访活动。
我们约定的家访对象都是学困生,我们想知道升入初中的两个月的时间,一样的课堂,一样的作业,一样的时间,孩子学习怎么就跟不上了呢?
两位学生住的小区都是比较高端的社区,我一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四处张望。进了学生的家门,豪华的180平米的看海景观让我很是震撼,站在阳台上,东向一览无余,波关粼粼处就是浩渺的大海。正在播报新闻的超大电视,家具有派,名贵绿植,整体散发着一种“我很贵”的氛围。
和家长聊了起来,看的出来,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成绩。爸爸感觉“恨铁不成钢”,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做工程的大老板几乎要掉下眼泪。母亲说从小就陪着孩子学习,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在那儿出现了问题。我们也就孩子在学校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沟通,彼此都做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沟通,然后也对孩子提出了一点要求。
转防下一家。
也是干净整洁的装修,纤尘不染的环境。父母因为觉得农村教育不如城市,又加上正好拆迁,就来了这里。但是老家里还开了一个店,一摊子事情需要照料。父母就来回跑,沐风栉雨。盼望孩子学习上有起色,可孩子的成绩很让他们失望。我们去的时候只有母亲和孩子在家,母亲唉声叹气,儿子既兴奋又紧张,在家里窜来窜去,或者避在门后听我们讲话。
家访之后,我发现两家共同的特点:居住的小区都比较高端,装修都很豪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比较高,都能全力配合学校以及孩子的学习,但是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家里没有一点书的痕迹。孩子的书架上除了课本就是辅导资料,或者是小学遗留下来的一些课外读物。
忽然就想起资料里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家了。资料上说,他们没有固定的的书房,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其实“随处都是书房”。演艺界的大佬陈道明,因为饰演《围城》中的方鸿渐而结缘钱老,在钱老到处都是书的陋室里,陈道明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后来陈道明在节目中回忆这次谈话,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名句:在文化人面前,在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狗屁不是。
我也想起我的一个学生,从初入学的中等孩子,中考一跃成为全校第一,高考考入清华。她的手中永远有一本“闲书”。庞大的阅读量让她的思维缜密,眼界开阔,学习这点事情倒成了阅读的附庸。
但是因为阅读带来的“效益”——成绩的提高——比较缓慢,焦虑而又急于求成的家长只看到眼前的成绩,在我再三叮嘱多读书的,一再列举书籍带来的好处时,还是在不停地追问:“哪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啊”。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有一个到处都是书籍的家,茶几,餐桌,鞋柜,厕所里,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