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本什么书?
《何以为父》由美国杰出精神分析师迈克尔·J·戴蒙德撰写,是一本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所塑造的父子关系影响孩子及父亲成长的书籍。
书本以孩子成长的时间轴为主线,通过不同的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及剖析,陈述了作者30余年研究父子关系的经验与心得。通过不同视觉——或精神分析师视觉、或子女视觉、或为父的视觉,观察孩子从出生、成长过程与父亲之间的羁绊,阐述不同父子关系对孩子及父亲成长的影响,明确告知读者要成为“足够好的父亲”可以做些什么。
至此,你内心中可能已经产生疑问——何为‘足够好的父亲’?标准是什么?我够格成为‘足够好的父亲’吗?
二、为父,他们怎么了?
在介绍“何为‘足够好的父亲’?”之前,我们还需要厘清一些事。思考并尽可能找寻下述问题的答案。
●在将成为父亲的时候,你曾做了哪些准备?
●孩子成长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孩子成长的各阶段,父亲该做些什么?你做得如何?
●你的父亲在育儿方面都有哪些特点?譬如优点、缺点各是什么?
●你在哪些方面继承了你父亲的育儿特点?你认同所继承的育儿特点吗?
●你有想过成为和你父亲不一样的父亲吗?
●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父亲说?
可能你还有很多关于“为父”的疑问,但我们的思考先到这里。另外,看完这本书之后,也希望你能尝试找到下述两个问题的答案。
●看过这本书之后,你有什么话想和你父亲说?
●看完本书之后,就为父或为子方面,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作者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本书第179页,作者说:“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帮助男性好好抚育自己的儿子,倘若如此则父子双方皆可在一个充满爱的关系背景中,持续不断地发展和成熟。”。
作者整理了很多父亲在抚育儿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希望读者能了解、掌握;通过一些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阐述抚育儿子的艰辛,父亲在儿子成长的同时也变得更加成熟,更能理解自己的父亲,并再次与自己的父亲建立联结,塑造更加和谐的父子关系。
另外,即使你不是男性或者尚未为父,也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并理解自己的父亲、丈夫,最终可能慢慢地接纳他——即使他并不足够好。
当你带着问题阅读《何以为父》之后,你可能发现更多新问题,也可能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四、何为“足够好的父亲”?
本书第21页至23页,专门用3页纸阐述“何为足够好的父亲”,总结起来,“足够好的父亲”:
一是会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
二是会通过学习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各关键期对父亲的需要。
三是会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养育孩子,培养与孩子的联结;引导和指导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获得对事物的掌控感;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接受这个世界的挑战,在困难中磨砺成长;在孩子成长的各关键期关照和满足孩子的需要,用一生去回应孩子的需要。
四是正视在培育孩子过程中自己的变化,感悟并促成自己成长,了解、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再次产生联结。
五是正视自己、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父亲,接纳他们的不完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有意识的努力,成为他们可以成为的样子。
为能够回应孩子的需要,父亲不断学习和成长,在孩子需要“执手指引”时,及时执子之手,或伴随而行,或指导前行;明白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让孩子能更好地面对困难与挫折,在磨砺中成长。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亲从不缺席,执手与放手循环往复,直至为父者不能再回应孩子的需要为止。为父的过程中,执手为责任,放手有智慧;在孩子成长之时,父亲也将更加成熟。
五、如何成为“足够好的父亲”?
从“足够好的父亲”几个关键特征,我们大概可以从认知、行动两个层面为成为“足够好的父亲”做一些准备。
认知层面上,你也许需要知道:
●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是英国诗人纪伯伦说的,孩子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孩子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 父亲与孩子的联结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父亲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技能,及时并全程地参与孩子的成长,从育儿陪伴中与孩子加深联结。
● 育儿技能并非天生,父亲需要不断地学习育儿技能,尤其是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与孩子相处的技巧。
● 父亲有符合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解作为人所具备的情绪、冲动、思想、愿望、信仰等,能以相对柔和、灵活自由的方式接纳其不同的表现。
行动层面上,你也许需要做到:
● 去学习和掌握作为父亲在育儿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基础的心理学常识。
● 运用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结合所学育儿知识和心理学常识,充分地参与到孩子成长生活中,恰如其分地引导和指导孩子管理情绪,帮助孩子面对困难并在困难挫折中成长和养成孩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直至其成人且成熟。
● 恰当地处理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在情感、认知、信念等方面的变化,譬如挫败感、失落感等,在孩子成长的同时,不断地修补自己成长过程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与孩子一起成长。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想象,做一个“足够好的父亲”真的不容易,且不说物质条件的达成已经要了父亲半条命,这些非物质层面的认知和行动,尤其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执而不放或放而不执,都会对孩子的顺利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何时该执手、何时该放手,又哪有这么容易做到呢。不管执手还是放手,本质都是为了孩子能更加顺利地成长。
六、写在最后
此时,你内心中的疑问——何为‘足够好的父亲’?标准是什么?我够格成为‘足够好的父亲’吗?——是否有了答案?
读这本书,你的内心或起波澜,或越发宁静。
如果你尚未为父,通过这本书所阐述的知识,获得一份对父亲的理解,甚至和自己原生家庭的那点不如意和解;同时,为父是十分不容易的,如果没有这点责任和智慧,你是否愿意挑起“父亲”这个担子?
如果你已为人父,或许之前一直做得都不怎么好,但改变从未为晚,这一刻起,我要为成为一名“足够好的父亲”努力,从发现和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开始。
你知道吗?即便你如何努力,你仍然不会变得完美。但是,你竭尽全力在自己受到局限的世界里,努力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追求完美地、努力地成为自己可以成为的样子,那就足够好了。
希望大家能通过《何以为父》这本书,获得更多的为父、为人的灵感。
特别声明:上述文字、图片均不作为商业或盈利用途,如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