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完后,让我联想到我校那些经常能搞班级活动的班主任背后的底层逻辑来自于哪里了。我经常困惑于,他们怎么一有个什么节日或契机就能搞出一个活动来。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也能明白,不只是搞活动而搞活动,而活动之上一定是有更高视角的东西在支撑,这些活动串起来并进行一个归类,那么就是班本课程。
完美教室的根基: (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教育是自我实现;教育就是人。作者在教育就是人方面,涉及到了三个方面,教师、家长、学生。我一直以为教育就是老师提出的要求需要家长配合一下,学生是执行者。原来并不是这样,要想课程达到好的效果,是一定要有家长的参与的。
完美教师的建构包括:教室的环境文化,教室的精神文化,教室的行为文化(班本课程)。其中环境文化要把我三个度:温度,丰富度,自由度。反思自己的班级,除了学生作品和图书角,以及班级管理制度的表格等就没有做到这三个度,下学期加上一些桌游来丰富教室的环境文化。教室的精神文化包括:文化之神(愿景,使命,价值观),文化密码(班名,班徽,班级吉祥物等),文化之节(仪式,庆典)。反思我的班级,好像没有这么成体系的精神文化,尽管我在努力打造,但是心中缺乏纲领,却时常没有目标。而且,作者提到,班名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阶段的班名可以不一样,它可以来自于一部电影的名字,大自然植物的名字,中国文化的象征等。而且班名可以生长,比如一开始叫做小溪,之后可以是大河,大江等。班级的价值观也不是班级一成立就有的,可以在观察了解一个月之后在班级生活中逐渐形成。班徽在家长和学生中征集,然后投票选出来,完善形成作品。
班本课程开发具备的条件:遵从孩子成长的规律,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生活,引领其成长,,比如通过观察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开发“治疗型课程“;还有要理清课程的内在逻辑,找到课程之魂,比如,在编排的时候,可按照主题编排,季节编排,由浅入深,比如作者举例,有的学校开展”到公园里寻找春天“”画春天“的活动,认为自己做的就是”春天的课程“,其实不然,活动和课程最萌先的区别在于课程的逻辑性,有了课程构想,就要找到”找春天“”画春天“”唱春天“的内在逻辑,即课程之魂。找春天不只是到大自然中看春姑娘来了,而是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说到这一点,我感觉课程就是上升到了高度,不是表面,急需提升的是老师高度,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班本课程的结构
班本课程的实施流程
1. 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计划
2. 整合课程资源,做好课程准备
3.具体实施课程:开启,实施和总结
4.评价课程效果:效果评价指标就是成长,即学生的成长,老师的成长,方式可以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等。
我现在带的班级是六年级,下学期面临毕业,我有打算做一个毕业课程,其中一项活动就是做毕业刊物。其余的课程我觉得还有可以让学生参观初中部等具体的还需要进一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