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今天阅读第七章《写读后记》。吴老师说,想写好读后记,首先得把读书的问题解决好。比如,你是出于什么目的读书?为什么选这本书?你读书的经验、方法有什么?有端正的学习态度,选对了书,有了好的读书方法,把书读进心里,取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思考了,自然就有共鸣心得,文思如泉涌。
梳理起来就是,有阅读目的——有端正的阅读态度——有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方法——读书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就可以写好读后记了。
1.读书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两点?
(1)信任书籍,不被动读书,不让别人替自己读书,不读“二手书”。
什么是“二手书”?我个人认为“二手书”就是通过别人之口或别人之文字获得了对某一本书的认识,自己并没有亲自阅读获取知识和感悟。我不喜欢读“二手书”,很容易让别人的思想或者说“读后感”先入为主地进入自己的大脑,相当于让别人代替自己思考了。
我以前也读过“二手书”,曾购买过某读书平台的会员,当时也是想自己平时阅读时间太少,想借这样的平台快速获取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四五十分钟)想要获取一本书的精髓,我感觉脑子装不下,无法消化,更没有时间思考。所以我果断停止了“二手书”阅读。只有捧着纸质的书,才可以让心放下来,慢一些读,再慢一些读,一边阅读一遍思考,还可以无限想象那文字背后的画面,自由自在,细细品书香味。
(2)对读书做出规划,有目标地读书,告别无明确目的、无选择、随性的阅读。
这一点,可能有不少人刚开始还做不到。比如我,最开始不知道该怎样挑选阅读书籍,我就跟风,别人读什么,我也读什么,这样有可能碰到自己喜欢的书,也有可能不喜欢。但慢慢地,我们就会取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需求。当老师的,在某个阶段可能会有某一方面的困惑,那他就可能会买一些能够解决他的困惑或对他当下问题有帮助的书籍。比如,刚当班主任,不知道如何管理班级,他可能会阅读一些班主任之道或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再比如,我家有个青春期的孩子,我想和他好好交流沟通,我就会买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书籍。
陶行知先生曾说“书是一种工具”,把书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带着比较明确的目标去选择书读书。我支持这样的观点。
2.如何规划阅读?
(1)独立解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这指的是我们可以从“解读教材”和“教学设计”出发,为自己做一个读书规划——背景知识、知识拓展和应用、学生可能会很感兴趣的话题等,都可以为列书单提供线索。这在语文学科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2)构建好自己的好课堂。
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处,教师研究课堂,在教学上有所探索,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主见、风格。
教师对课堂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自己的课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学生的喜欢与认可,同时也满足领导要求的成绩。
读书能够让教师对课堂有一个深入、系统的认识,甚至支撑起自己的教育信念。
这个我也深有体会。这两年我在阅读中收获的是理念的更新,视野的开阔,还有教育信念的改变。我坚信我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做的更多,所以每一次我在书中获得某种“方法”时,我就想在我的课堂上也尝试尝试,希望给我的学生带来更多的、不一样的体验和不一样的收获。阅读杨卫平老师的《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一书后,我在班内尝试了两个多月的抽签背诵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我也觉得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方法都可以尝试。
“边读书边实践,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3)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
“”想要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就必须多读书,借助外来智慧,打破自己以前对于教育的认知,重建教育职业观。在这个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从书中获得的知识、思想、理念等,都将重新赋予职业新的价值和意义。”
读哪些书呢?阅读教育经典,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永不过时!书中列举的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文集》等,我只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4)做足教学的“战略储备”
书中以四位美国年度教师为例,阐释了“作为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视界,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做怎么的教师?“教师应建立这样一种信念:以自己生命的完整与幸福来面对教学,用享受课堂、追求自由的态度影响学生。”
(5)让自己有能力赢得学生
“赢得学生”有两层意思,一是能与学生融洽相处,有不错的师生关系;二是能带给学生好教育、受益终生的教育,赢得学生的尊敬之心。
书中以钟杰老师和魏智渊老师为例,来说明,即使是“教育名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时代在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尽管我们常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教育责任,继而拒绝专业成长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