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平定宸濠之乱后,回乡讲了几年学,在此期间给予了世人丰富的文化学识并持续发展儒家心学。并且从他讲学的担忧,我们也习得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但没过多久,阳明又要开始面对新的挑战:平乱。那么阳明在此过程中究竟会遭遇什么?他的晚年躯体真的能承受住如此重任吗?他又会如何看待?
在他56岁的时候,再浙江一带的他突然接收到了来自皇帝的圣旨,说是让他去两广一带平思、田之乱。尽管他上书辞去,但还是没有能成功停留,只好去了。其实我们都知道阳明先生他常年都患有比较严重的肺病,作为一个晚产儿,同时少年时期还在格竹时染上了重感冒,再加上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奔波、劳忙,至少已经成为了肺炎。所以此刻他就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家养病,而另一种就是去评判。现在的病情已经影响到了他知行合一的“能力”。他可以不去,一次上书没有成功那就再上第二次书,皇帝总不可能让患病的你必须去征战吧,“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除非人家是真的想让你死。但是为什么阳明最终还是去了?首先我们要明白,他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皇帝逼迫他,一方面我们前面说过皇帝没有那个权利逼迫,而另一方面来讲但是真的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去平定叛乱了,况且阳明还有前功—平宸濠之乱。即便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我们都要明白这是他义之当为的选择。在历经宸濠之乱、忠泰之变后,他已经实现了精神上的超拔,他的行动不会因为外在原因而影响。而且在晚年在家乡教学的时候他的头脑、思维还是清醒的,只不过身体已经让他力所不能及。所以这件事情并不矛盾,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而后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阳明先生也展现出了他为人独特的一面,也就是用不一样的方式—教化人心,达成了目的。据说当时在判断地方听说阳明会来,所有人竟然很期待!并且发自内心的说:只要他来我们就投降。阳明的确没有赶尽杀绝,在一番说教后民众都来请命。在完成了目的之后,他还顺手牵羊将南边的叛乱浚县拿下,超额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先生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叛乱?因为当时阳明已经有了足够的民生和民望,并且用湛甘泉的话来讲就是“神武不杀”。首先我们要知道阳明其实是有武力(能力)去平定叛乱的,但是他就是不用,原因就是他不以杀戮为目的,而是以改变人本心之性为目的。不然的话就会“治标不治本”。因为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为首的叛乱者本来其实是一个读书人,叛乱的严重其实是人为造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官逼民反”,不然就不可能有叛乱。而阳明看中了要害,轻松的拿下了思、田。可以看出即便我身不从心,但是你只要让我做,我还是可以做好的。这也正是阳明被尊为“圣贤”的原因。
但是他的病情还是没有能够好转,反而变得更加严重。可能已经发展到如今肺癌的地步。不能自主行走,并且呼吸困难,各种症状持续出现。且不说古代医疗技术弱,阳明再次向皇帝请求回乡也没有能够批准。于是病情还在不断恶化。此时他请求辞去的原因真的就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病情已经特别严重了。从前的辞去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孝悌,他不愿意因为自己而伤害到家人。
很快,他终于坚持不住了。在平乱后,赣江的一艘小船上,他感到自己命不久矣。即便连续几天服用医药,还是没有能够阻止病情恶化。于是在十二月3日,他永远的离开了世间。在临终前,他的意识还非常清醒,还说了:“吾去矣!”意思就是我要逝世了。而他的弟子们问他:何遗言?他却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表面意思是他的心充满光明,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但实际上,内在的意思是说:我这一生光明磊落,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的确,他作为一盏夜灯,照亮了无数人。并且在这一生中,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得圣贤之志向。也就是说他一生中都在顺从自己的内心,做什么都是义之当为,无怨无悔。我的意义已经体现,无须多言。并且他也促进了儒家的新道统的形成,并且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如此一来,便可以开出一个新的局面。这就是他在不断顺从自己内心的过程中所得出来的。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可以做到顺从自己的内心,我就可以如先生这般无怨无悔吗?这不就是人之为人的独特自由吗?如果我们不会功名利禄所束缚,不被本能私欲束缚,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便有未成之事,但至少对我们来说是没有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