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即将结束时,我寻寻觅觅很久的,究竟怎样做到“少说,多听”,生活就这样,以它不动声色的平静,给了我一些答案……
晚上,我问他:“上次Jams问你,还想不想参加他的精英队了?你总要答复下吧。”他有些迷茫:“我最近对滑板没兴趣了,不是很想滑。”
爸爸在一旁有些不舒服地来一句:“哎呀,怎么这样呢?”但我仍鼓励孩子,继续说出他自己的想法:“嗯,你别看妈妈现在每天练习瑜伽,其实,妈妈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断断续续的。”
遇到问题,先不否认孩子的感受,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同理孩子的感受,这一步特别要紧,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特别有自己的想法了,你需要接纳他的想法,他才愿意跟你多说几句,而只有孩子愿意跟你多聊聊,你才能走进他的内心,进一步看见他,指引他。孩子很顺畅地说出他的想法,没藏着掖着:“没时间练习,动作一直不成,就不想练了。”
关于他说“没时间”,其实我很想吐槽:那你打起游戏,怎么那么有时间呢!但我并没有,我继续同理:“嗯,没有成就感,的确会觉得没意思。”
我又继续谈了我自己练习瑜伽的经历:“我怀你那段时间,瑜伽都停了好久,甚至有一两年都没怎么练,后来,我也不知哪个点,就突然坚持下来,每天练习了。所以有瓶颈,不想练,也很正常,没事儿啊。”
先消除孩子的负罪感,其他的,再慢慢来吧。不用一次就上升到深刻道理层面,不用马上就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并不需要每次的谈话里,非总结出一个道理才行。就只是随便聊聊,理解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卸卸担子,这样也挺好。
我突然觉得自己正慢慢做到:不总说教,只是多“听”就好。当我内心不着急孩子必须怎样时,当我不期待把孩子必须刻画出我想要的模样时,我就那么自然而然做到了。
真是惊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我到底怎么能做到孩子要求我的“少说,多听”,突然,今天这件事上,我好像有些开悟了。
他又继续说:“我现在只想做好两件事,打游戏和学习。”我问:“那打乒乓呢?”本来我以为打乒乓也会成为他的目标,没想到并不是。他没回答,我就自己补充:“哦,这是业余爱好。也挺好呀!”不过,我似乎也记得前阵子,孩子还跟我说“打游戏没啥意思”,可这阵子好像又来了劲了。我也笑着接纳他这个样子,这个年龄,什么都是发展动态的。我就安安稳稳,坐看云起云落,内心的波澜少一些,凡事就会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