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3年,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电教录像课比赛,当时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年、月、日”。这节课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教学荣誉,不仅录像课获得了一等奖,围绕这节课写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制作的课件也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在那个互联网刚刚普及,家用电脑还是的奢侈品的年代,我和老师们就尝试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当时上课的时候,每位学生都配置了一台台式电脑,为了这节课我们特意自己开发制作了一个学习主题网站,学生可以在这个网站里浏览与“年月日”相关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借助提供的“万年历”小工具开展独立学习;我们还在网站上设置了一套小的评价系统,学生可以在线答题,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等。也许,正是我们的用心和努力,敢于挑战新技术的勇气,让评委老师们对我们的课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但是,不得不说,上完这节课现代信息尝试课后,也就基本上没有了然后。一节课耗费的人力、物力、精力(还有财力)实在是太大了。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阅读完《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这本书之后,欣喜地发现,网络平台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升级,让20年前我们遇到的许多壁垒性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解决。老师们不用担心因为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造成教学节奏上的延迟;不用为了获取学生练习数据而去单独开发一套专属题库;一体机和运用让计时、反馈、展示、回访等本需要多平台、多程序调用步骤变得自然流畅、行云流水。今天的我,再上“年月日”一课,也许会因为技术的成熟而让这个备课的过程轻松不少吧。
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在麻吉星的主题网站,包括之前在某实验校也听了一线老师运用麻吉星开发的这套教学辅助系统上的数学课。让我对于如何运用工具开展教学也有些直观认识。我也有一种很深的感受,作为一线教师,在观察老师们运用技术的过程中还是会自觉地去思量老师的设计,去思量老师的课是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去思量这样的教学,是否真的让学生学到了本节课该学的东西。很直白的说,一些老师的课,技术的运用的确很充分,但是,对于从教学目标达成的维度看,依然是一节不好的课。学生在讨论,但是讨论内容是浅层的;学生在练习,但练习的依然是固化的试题;有些内容明显是简单的,但是老师依然在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有些知识点明显学生是可以回答的,但老师依然在花费大量的口舌去讲述。所以,这正呼应了本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关键其实不是技术,而是教学的设计。
阅读王教授的这本书写的很实在,可读性也非常强。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将技术运用与教学设计这两者割裂开来,设置把关于设计部分的理论、经验以及做法摆在了行文的主题部分。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运用的介绍书,更是一本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推广书。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新感受、关于运用技术践行核心素养落地的深度学习的新动力。我想前路一定依然还是会晕倒新困难、新困惑,但是这都给了教学、技术进一步升级的新空间,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来说,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迈出实践的第一步,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