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本章为“俗薄”,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四有”。本章主旨是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解释社会政治变化,告诉人们大道与仁义、智慧与诈伪、家庭不睦与孝慈、国家混乱与忠臣等,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郭店楚简本及帛书乙本作“大道废,安有仁义”。“安”即“乃”,做于是解。冯友兰先生说:""大道废,有仁义’,这并不是说人可以不仁不义,只是说,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义,那是真仁义,是大道包含的仁义。至于由学习、训练得来的仁义,那就有模拟的成分,同自然而有的真仁义比较起来,它就差一点次一级了。《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这个意思。”大道废,有仁义是说大道被人们废弃了,才有重视仁义的必要。
智慧出,有大伪:慧智,聪明、智巧。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才会有严重的伪诈。郭店楚简本无此句,陈鼓应教授认为此句应当删掉。"智慧出,有大伪”为衍出,为什么会多出这一句呢?是因为在战国中后期受到庄子后学的激烈派思想影响,妄增了此句。
这样容易使人将“仁义”与“大伪”并举,从而导致对仁义行为的否定。“从整章的结构来看,可以看出'大道’是寄寓了老子理想中最完美的状况,在一个大道流行的自然状态中,仁义本就蕴含在大道里,正如慈孝蕴含在六亲和睦、忠臣蕴含在国家安泰的情境中,但如果这个和调的状态发生变化,以致六亲不和、国家昏乱,那么孝慈和忠臣反显得特出而难能可贵了。”(陈鼓应:《先秦道家之礼观》,《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夏季卷)
六亲不和,有孝慈:郭店楚简本作“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六亲不和,指家庭伦理关系不和睦。家庭不和睦,才能显示出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忠臣,郭店楚简本作“正臣”,帛书及傅奕本作“贞臣”。郭店楚简本作“国家昏乱,安有正臣?”意思是说国家无道,政治昏乱时,才会显示出忠贞尽节、杀身成仁、永垂千古的忠义之士。民间也流传着“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的说法。
总结:上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最好的统治方式是无为而治,顺应大道自然。本章老子从相辅相成的辩证法阐明如果统治者不能无为而治,大道废弃,社会就会出现各种病态现象。为了调整这些现象,就需要仁义、孝慈等美德。这一章可以与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来互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