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逃、僵和讨好反应是人在面临危险时的本能反应,这些反应贯穿人的一生,尤其在童年时更为显著。这些反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本书主要探讨消极的4F反应。
消极的4F反应是指在成长中被动地反复运用某种反应,在成年后会对应形成四种人际交往模式。分别是:自恋型防御模式,强迫症防御模式,解离的防御模式,关系依恋型防御模式。
这里重点讨论其中之一:关系依赖型防御模式,本书作者便属于这种防御模式。他最典型的例子是椅子磕了他他却对椅子说对不起,这是童年对父母说对不起的条件反射。
讨好类型的形成
讨好(fawn)的定义一:表现得恭顺,奉承他人,向他人献殷勤。这是关系依赖者行为的核心。
关系依赖者从小就知道,抗议只会招致父母更可怕的报复,逃跑会危险。他们的字典里“不”这个字已经被剔除。在成长中他们放弃了战反应和逃反应。
逃反应的孩子有时会把逃跑冲动转化为多动症般的绕圈跑,帮助他们逃离无法控制的“混在的被遗弃感”。连逃反应都不会的孩子发展成僵反应,成为”迷失的孩子”,他们学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陷于解离状态以逃避恐惧。
发展成为关系依赖症的幼童则放弃战、逃和僵反应,最终学会讨好父母,他们早熟的像个小大人,尽可能为父母提供帮助,以此换取零星的安全感。
他们失去自我时还不具备洞察力。最后发展成一种奴性品质,成年后像狗一样自动对危险作出反应。这就涉及到讨好的第二个定义:(指狗)通过添手,摇尾巴等表示友好。哪怕“主人”非常恶劣,关系依赖者也会体现出像狗一样的忠诚。
关系依赖症—-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类型的人在具体人际关系中发展为(病态)关系依赖症,这是一种自我否定和自我遗弃的综合症。创伤者基于恐惧表现出无法在关系中表达权利,需求和界限。是一种丧失自我捍卫能力的障碍,其特点是战反应处于休眠状态,且容易受到剥削,虐待或忽视。
讨好类型的人的绝对准则是:
倾听比说话更安全;
同意比反对更安全;
照顾他人比寻求帮助更安全;
询问对方想法比表达自己想法更安全;
把选择权留给对方比主动表达自己的偏好更安全。可悲的是,对于尚未康复的讨好类型来说,最能够满足自己的方式就是帮助别人。
作者设想了两个关系依赖症患者第一次约会时可能发生的可笑场景。这两个人打算去看电影,但该如何决定看哪部电影呢?
“你想看什么?”
“哦,我随便,你想看什么?”
“我真的无所谓,什么都行。”
“我也是,你定吧!”
“还是你来定比较好。”
“还是别了,我从来都选不好。”
“我也是,赖选的肯定很难看。”
关系依赖的亚型—-混合的讨好型人格
在具体的人身上,往往体现出混合型人格特点,甄别他们的混合类型尤为重要,因为有时候他们看上去根本不是讨好型。
讨好—僵类型:替罪羊
关系依赖最严重的类型,这二者的组合有两个共同原因:超级被动,超级自我否定。
这类型特别容易被战类型的人辨识到,并迅速沦落为对方的俘虏。这类人在童年时就被迫放弃了自我保护能力,成年后陷入习得性无助。这他们往往意识不到在受虐,甚至会责备自己。
战类型和关系依赖型组合的婚姻,往往容易出现家庭暴力。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暴力循环周期理论,认为暴力在婚姻中呈现周期性特点,愤怒继续期,暴力发生期,道歉和原谅期,蜜月期。从本书的层面来看,这些施暴者属于迷人的霸凌者,施暴后施以小恩小惠,受强暴者如果是关系依赖型,很快就会上钩,因为他们在原生家庭是缺爱和温暖的,施暴者的小恩小惠给他的正是童年时渴求的东西。
讨好—逃类型:超级护士
这类型的人常常是工作狂父母,护士或行政助理。他们将自己视为完美无私的照料者,以此逃避自我遗弃的痛苦。他们过度关心他人,有些人会把自己的完美主义投射到别人身上,充当别人的人生导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他们应该明白,关心他人并不意味着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对方只需要同情,接纳和口头宣泄的出口。他们需要做到接受他人的不完美。
讨好—战类型:令人窒息的母亲
讨好—逃类型的建议也适合讨好—战类型人。
他们的爱令人窒息,比上一类型的人更无私。她“我爱你爱的要死”,对方却会感觉窒息。
这类人在试图帮助别人时可能具有攻击性。把帮助等同于改变,坚持让对方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让对方疏远了自己。他们觉得自己有权“为了对方好”而惩罚对方。
他们过度关注对方,有时是在重复扮演他们童年时的服务角色。这类人在闪回时,可能会将对他人的照顾恶化为操纵甚至胁迫。
这两类人的区别:第一,讨好—战类型的人有时会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然而并不以自恋为核心。第二,对爱上瘾。他们寻求的是真正的亲密关系,最容易对爱上瘾。
这许多的类型让人联想起佛教关于梦与醒的说法。梦中人就是心理学上被催眠了的人吧,别人看得清清楚楚,他们却毫无知觉。别人看他像做梦,她却认为这就是现实。
讨好反应型如何康复
首先,讨好类型的人需要明白,担心自己不讨好就会遭受攻击时,他们就放弃了自己的界限,权利和需求。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讨好型人格几乎从不进行自我表达,本书作者自己就属于这种类型,他意识到,想“更多地展现自己”的想法会吓到自己,并触发闪回进入解离状态,忘记想说的话,然后退行到倾听或者询问的安全位置。
在恋爱中,作者和一个个自恋者走到了一起,因为这种类型的人能让自恋者找到存在感。而心理健康的人,却不想和他约会,觉得他看起来像是在隐瞒什么,让人捉摸不透。
第二步:直面展现自我的恐惧
恐惧会触发自我牺牲式的讨好反应,为了克服关系依赖,幸存者必须学会觉察恐惧,与恐惧共处。
需要找出最初让我们失去健康自我表达本能的创伤碎片,凭直觉拼凑它的全貌。这样才能意识到当年的“我”无力维护自己的立场,而现在是有力的成年人,可以通过成年人的身份来支持自己,对抗关系中的不公平。
第三步:用哀悼治愈关系依赖
解决关系依赖问题通常需要进行多次哀悼。哀悼我们缺乏自我意识的人生,释放没有自我的愤怒。
这种释放愤怒可以重塑健康的战反应。因为拥有健康的战反应是培养以下特质的基础:自我保护本能,平衡的自我表达,以及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所需要的勇气。
第四步:角色扮演
为了再次变得勇敢,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想象自己对抗当前和过去的不公。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当下的的自信勇敢,能更深地理解恐惧如何诱发讨好行为。其次,练习在觉察到恐惧的同时保持自信勇敢。第三,有了足够多的练习,就能治愈发展停滞,反过来有助于解构在应对恐惧时做出自我伤害式的反应。
随着后期疗愈进行,他们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想法”。戒掉讨好反应,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作出正确选择。
第五步:情绪个体化
有些讨好类型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在父母身上,几乎成了“通灵者”,能够准确洞悉父母的情绪和期望。现在他需要改变这种习惯,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而不是读懂别人。
我们必须觉察到那些无意识的迎合行为和镜像模仿行为。为了克服这种行为,我们需要设定界限,以帮助我们忠于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我称之为情绪个体化。
进阶阶段的疗愈中,情绪个体化意味着逐渐放弃改变自身情绪来迎合他人的习惯,清晰地意识到你没必要受压力驱使而假装和别人有共同的感受。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不认同也没关系,其实就是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必太在乎外界的标准,这才是关系依赖型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