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半生坎坷,自幼便受尽婆家欺凌,或暴晒在烈日农田下,或孤立于寒风织机旁。在这种窘迫的境遇之下,她竟然能孤身远赴边陲,向黎族姐妹学来先进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归来后,又毫不掩藏,让世间女子皆能靠着双手让生活温饱,并让百姓心甘情愿的为其树立生祠。她便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女科学家黄道姑,黄道姑祖籍松江,历经年幼家贫食不裹腹,父母无奈把她卖给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本以为舍弃亲情后,能换来余生安稳,不想却受尽数载虐待,因为丈夫幼小,无法帮扶,持家做主的婆婆为立威望,少不得对黄道姑这个儿媳责难。每当黄道姑起床稍晚,婆婆动辄出手打骂。夏天,越是到了中午烈日炎炎的时刻,婆婆越是将她赶下水田劳作,以至于黄道姑每晚都因后背的晒伤而难以入眠。深秋时,当黄道姑给一家人都做完入冬的衣服后,打算把自己的单一翻改成冬衣时,婆婆竟恶狠狠的责备道,先搓绳,慢翻衣,等到落雪来得及。但是真到了下雪十分,婆婆又说:落雪不及化雪冷,先剥棉花,再翻衣。当最后黄道菇剥完棉花,打算翻改冬衣时,婆婆却轻飘飘的来了一句,化雪不如出太阳,再翻棉衣无用场。如此反反复复间,便熬出了冬天。而一身单薄衣衫的黄道姑,因为没有御寒之物,只能任由双手长满冻疮。但是她身边也并非都是恶毒之人。邻居三婶同情她的遭遇,趁着恶毒婆婆出门时,帮助黄道姑逃离了这个魔窟。没有人知道黄道姑逃生之路如何辗转曲折,竟然从松江府飘洋千里,到了海南崖州。也许是冬日的阴寒,让她心中挂记冬衣的温暖。黄道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当地售卖的黎锦。出于对当地棉纺织技术的惊讶,黄道姑开始融入到当地黎族姐妹的群体中,一同摘棉、纺纱、染色、织布,然后又结合内地的纺织技术,心中筹划出了一套亘古未有的棉纺织技术。也许是久离故乡,满是思念。离家数年的黄道姑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思念和阴影的地方,只是沧海桑田间,原本的故土早已物是人非。只有邻居家的三婶仍在,前尘事了,往后的日子还得活下去。适逢元世祖设立江南木棉提举司,官府只管向百姓要布征税,却不在乎百姓的死活。黄道姑见状,当即和三审商议,打造出一架手摇轧棉车。木匠按照黄道姑的图纸开始制作轧棉车的零件,最后组装起来投入应用,果然超出人工分摘棉籽的速度数倍。而后黄道姑又一鼓作气,接连研制出更加省力的弹棉吊弓,速度极快的脚踏纺车和脚踏织布机,超出了当时世界水平数百年,直接推动了当时全中国的生产革新,也让松江府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远销海外,历经百年不衰。年迈后,世人尊称她为黄道婆。她一生不仅让世间女子靠着双手自给自足,更让中国千年传下来的绵字改成了棉字。英国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称赞道,黄道姑是十三世纪最为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公元1330年,把一生献给棉纺织业的织女星,重归万千星辰之中,享年八十五岁。
黄道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