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95,9-8-3,万章章句上8-3》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癸酉日,闰六月廿三,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
桓司马,名魋,是宋国的大夫。
要,是遮截的意思。
司城贞子,是宋国的贤大夫。
周,是陈侯的名字。
上一节,孟子讲了孔子第一次到卫国时,先选人后住下,"择地而处"原则把握得坚决而明确,毫不含糊。
卫国这次,尚属和平时期,这节所讲的故事则属危急之际,但孔子同样不肯因此就苟且处理。
当年,孔子辞去鲁国大司寇之职,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先去了卫国,没能得到卫灵公的任用,他仅把孔子供起来养,但既不听取他的政治举措,又不加以委任,只是养着孔子。孔子的志向无法在卫国得到施展,心中不悦,决定离开卫国而前往宋国。
这一节的故事发生在这个时候,当孔子前往宋国时,遇到宋国司马桓魋,因孔子长得像之前与之结下仇恨的阳虎,所以组织截杀孔子。孔子换了身衣服,乔装而离开宋国,前往陈国。这个时期,对孔子来说,正是厄难之中、危急存亡之际,似乎应当全力以赴对付危险,为保证生命安全而投入全付身心,似乎没有时间考虑择人而处的问题。但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孔子仍然重视这个问题,他最终选择住到司城贞子家,因为司城贞子是一位贤人。他曾做过宋国司城的官员,远播贤名,后来又做了陈国侯陈周的臣子,贤名又著闻于陈国。这是孔子投奔司城贞子的原因。
这个故事反映出,即使在患难危险时期,孔子仍然重视择地而处原则,选择贤人寄宿,更何况卫国和齐国时期正处于和平安定状态,岂肯选择痈疽和太监瘠环这种人家呢?显然,这样一对比,在逻辑上谣言更是说不通的。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