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最直观的就是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各种学习的数据。它帮助老师看见学习发生的历程。作为教师,当我们看见课堂这些学习数据的产生时,就应该依据数据去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处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往往都强调及时反馈。书中提到的延迟反馈,相对比于及时反馈,它的优点在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的求知的欲望。但在教学运用过程当中,他必须要用到知识前测,后测以及教学主体,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教学主体,必须围绕前测的结果展开,引导学生探索新知,从而修正自己答案。不然前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后测也必须是前测及教学主体的延续。因此,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就考验老师的教学智慧。
课堂上,教学的对话,互动和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提出有针对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进行有效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要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倾听与回应。
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课堂上让学生说出老师想要说的东西。课堂朝着老师预设的方向发展。但这样是否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老师心里没底。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看见”许多新的学习数据,知道学生是否掌握所教的知识。这些数据背后代表着学生怎样的想法,而我们又该怎样去激发这些思考的提升,这是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的。
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的高阶阶段就是实施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反馈器的使用,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