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使用‘心灵档案’诊疗的案例”这一部分,读到王晓春老师对《他为什么爱动手打人》这个案例的点评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把教师的逻辑与学生的逻辑区别开来,不要用教师的逻辑替代孩子的逻辑”,这句话可以说直击到很多老师的痛处,的确,很多低效的教育都源自于我们用自己的逻辑替代孩子的逻辑,所以无法容忍学生,无法理解学生。
几年前我曾遇到过一个同事,他刚硕士毕业,来到我们这样一个生源极差的学校教数学,教到的学生数学都考不及格,甚至是二三十分,而且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也不好,整天想玩,上课打瞌睡等,他是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他几乎每天都在崩溃和愤怒中度过,经常听到他被学生气得咆哮,也经常看到他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改学生作业,处理学生问题,备课,跟家长沟通,真的,不容否认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勤奋的老师,他很渴望能够让学生成绩优秀,所以他跟我聊的时候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都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在这么好的青春年华里不好好读书呢?
其实这就是他崩溃的源头,因为他一直是用教师的逻辑来替代学生的逻辑,他从小是一个学霸,成绩优异,在最好的高中读最好的班,然后顺利考进重点大学,又顺利保送研究生,他的人生经历中几乎没有和学习困难的孩子有过交集,又怎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呢?我跟他说你要换位思考,要想想这些孩子实际上是中考时的中下层学生,他们初中的基础可能就已经不好了,而且在初中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不太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到了高中,难度增加了,压力增大了,听不懂就不想学,不想学就更加听不懂,所以你要先了解学情,如果他们的能力只有60分,那么你就要把期望值定在75分,然后先按照65分的标准要求他们,然后70分,然后75分,但是如果你把对他们的期望值定位在100分甚至更高,那么你会因为他们达不到目标而焦躁,他们也会因为反正也达不到你的要求而选择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这样师生就不是双向奔赴的相互成全,而是背道而驰的相互厌憎。
可惜他不能接受我的劝解,他说怎么能只定75分这么低!75分的话他们就考不到好学校了呀!然后他继续坚持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也继续咆哮暴怒,学生怕他,他自己也很痛苦,终于他选择离职去到省内一个二线城市的一所大学里任教。
很多老师喜欢用自己的逻辑替代学生的逻辑,经常出语伤人:这么简单的题目你们都不会做?(其实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很简单的事情你也不会做呀)很多班主任也喜欢用自己的逻辑替代学生的逻辑,经常会循循善诱:你告诉这个错事是谁做的,这不是告密,是在帮助犯错误的同学。(但是学生却认为这就是很可耻的告密呀)……所以还是那句话,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感到平等和安全,如果你高高在上,学生会望而生畏;如果你强加逻辑,学生会望而生厌。不记得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孩子是最聪明的生物。的确,有的老师自以为很高明,毕竟吃的饭比学生吃的盐要多,过的桥比学生走的路要多,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你把自己的逻辑强加给学生的理由啊,先蹲下来和学生在一个水平线上,你才能和学生看到同样的情景,你才能给予他们需要的教育。
所以我一直坚持,班主任要做学生需要的德育,有些很好的德育可能适用于你曾经教过的某个班,但未必适用于你此刻正在教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