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与学”,提升“思与研”
——第三期之“全民终身学习研究专题”(第1篇)
六月初,半懂不懂地读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有几个词深深地印入脑海——“和平”“公正”“可持续”,为教育缔结一项新的社会契约,齐心协力地建设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结合三个多月的“在线教学”,心里总想着要反思和总结这个阶段的工作与学习、成长与收获。
学期工作已接近尾声,回想这15个星期的“在线学习”,不能不说是“跌宕起伏”,用个别学生的话说,一开始很兴奋,因为2020年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很轻松,很快乐,让人很怀念。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之后,要学会调整节奏,赶上进度和步伐。虽一个人一方天地,但感觉不是一个人在独学,我们是一群人走在“增进理解,提升学养,凝聚智慧,团队合作,助力赋能”的学习之路上。
从各门学科的综合素养情况来看,个别学生的学业优势越发明显,班级集体的整体优势鲜明突出,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此进行回顾与总结,也算是对特殊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思考和感悟。
一、在线期间,老师教什么?
1、创设“学习氛围”
每天六点多,就有学生开始问“老师,今天读什么”,虽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但是每天问,周而复始地问,这里边就有“坚持、坚韧、坚守”的品性锤炼了。就像“雄鸡一唱天下白”,一个娃叫早,其他娃跟上,大家都在睡意朦胧中准时开启每一天的“读书郎”生活。
2、常用“课前预习”
“空中课堂”容量很大,节奏很快,非常浓缩,25分钟的课几乎涉及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要求。如果不做课前预习,这种宛如空气一样的课堂,虽萦绕在你的周围,但“外部能量”不一定能转化成“内部能力”。教,靠的是传播和转化,而不是灌输和接纳。
3、巧用“课前导读”
筛选出一些好看、好玩、有意思、能吸引人的辅助学习材料,精选里边的背景介绍、知识梳理和主题理解,减负之后,真正理解什么叫“一通百通”,不需要海量的简单机械重复劳动,要的就是“格物致知”,规律找到了,就可以迁移运用了。
4、利用“空中课堂”
“空中课堂”的老师,都是各区县的学科教师精英代表;“空中课堂”的精品课,都是经过了细致解读、精心打磨、认真试教、调整优化才被精选上的。能入教研员“法眼”的课,基本都是好课。但是由于教的对象千差万别,因此在“备教材”“备老师”“备学生”方面,不可能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感受。“因教材施教,而非因学生施教”,所以,汲取其中的学科学习精华,以弥补超大课满足不了学生个体需求的遗憾。
5、实用“钉钉直播”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任课老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最近发展区和未来发展区等。老师可以确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怎样,即老师在为班级、为学生定制的直播课堂中,可以精心设计和用心传授,在知识传递、互动对话中,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的积淀与提高。
6、多用“练习跟进”
以往在学校时,我们通常用一节课的练习来检验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在线学习”期间,我们除了在“每周一练”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善外,还用十分钟小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一练、讲一讲、改一改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树立信心、提高素养,小步走,不停走,向前走,走出一条方向明晰、视野开阔、自信坚持的学业大道。
7、智用“作业反馈”
利用“作业统计”,了解作业完成情况;
多用“截屏方式”,互学互鉴优秀作业;
常用“核查登记”,形成学习习惯品质;
巧用“个别指导”,促进个性成长发展。
二、在线期间,学生学什么?
1、学知识
知识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学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能活学活用的,能举一反三的,能触类旁通的才叫知识,否则只是记忆的碎片。
2、学技能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生成对已有问题的认识,改进解决问题的技能,由此形成问题意识和方法技能。
3、学方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能学到哪些方法?哪些是学生需要并且有用的。学习阶段,似乎解题能力是重中之重,殊不知,学习解题能力之为下策,上策应是怎么阅读?怎么理解?怎么鉴赏?怎么表达?在实践体验中,切身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传情达意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4、学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从哪里来?从阅读成诵中来,从思维碰撞中来,从互动对话中来,从逻辑表达中来,从情感共鸣中来。
5、学趣味
假如语文只有文字,而没有文学、文化,语文该是何等的苍白无趣。正因为语文包罗万象,只要是语言文字能表达的科学、逻辑、艺术、人文等,都可以用语文来传递美好的哲思、情感、逻辑和趣味。
6、学自立
“教,是为了不再需要教。”能够从老师的教中领悟学问习得的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法去觅得真学问的滋养。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三、线上班级文化建设为何?何为?
(一)为何?
线下班级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浸润和影响中,正朝着“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正向效应显著”的方向发展。疫情期间的云班级,同样可以通过“云计划”“云活动”“云上汇”“云班会”“云聊天”等方式,把全班同学凝聚在一起,生发“抱团取暖、齐头并进”的力量,“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的宣言虽然不能百分百地实现,但是尽量减少损失,让班集体时刻保持生命力、凝聚力和发展力。
(二)何为?
1、注重习惯养成
“天天有晨读”的养成和延续。晨读,养成良好习惯;晨读,培养语言感觉;晨读,学会抑扬顿挫;晨读,提炼思想观点;晨读,引发人生思考。
“全员导师制”的养成和延续。每周三中午,男生女生各20分钟的云聊天,既活跃气氛,又了解情况,还沟通情感,更树立信心。在倾听和交流中,缩短时空距离,产生内心共鸣。特别是男生女生几乎都有一致的学习榜样,可见班集体的核心力量正逐步形成,有了向心力和驱动力,就不怕没有发展力和领导力。
“云上汇例会”的养成和延续。每周五晚上六点,我们相聚云端,把一周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复盘,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黄艺小组属于“穷追不舍”管理模式,沈辰萱小组属于“各司其职”无为模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居然都能生效。由此可见,组员对组长的认可度和组长的管理效益成正相关。
2、培养道德情感
“多元发展,幸福成长”是我们的育人理念,“求真、向善、致美”是我们的育人目标。
求真,有真实践和真体验,有真学问和真收获。疫情期间,没有人像在班级环境中的互为镜子模式,全都是“诚信学习”“诚信练习”,虽然老师有大数据作信息反馈,但毕竟不是眼见、也不是耳闻,全靠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
向善,帮助“结对同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小区、楼道里“远亲不如近邻”的动人故事,向同学传递关心时的情感对流互动,都是学习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应得到的爱心善意。学会接受爱,也学会传播爱。
致美,虽然我们过着三个多月的居家生活,但是我们还得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干静、整洁、不邋遢,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人人神清气爽地参与云集会。以形象美和心灵美要求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感受他人的感受,提供善意的帮助,这是我们可以创造的小幸福和小美好。
3、营造班级氛围
在班级家委会的共同商议下,本学期唐妈妈一直坚守岗位,敦促我们在学科平行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一个学期的坚持不懈,换来了学能并举、思维提升的硕果。
来自“云端的温暖”的写信活动,倡导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把来自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传递给一线医务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大学城值守教师的子女,这股温暖的力量在云班级中流淌,生发出更多同生共长的友爱氛围。
4、开发创意活动
为了让“线上学习”不孤独、不无聊,我们想方设法,多方听取意见,开发了多项“云活动”。“我和水果有个约会”“乘坐‘时光机’,找寻‘幸福童年’”等,在班级群中进行作品展示和参与活动接龙,能够感受到学生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让“线上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参与活动还能每周为小组赢得“星级考量”的三颗星,这一切都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内心的期盼。
5、小组抱团合作
多用“同伴激励”,从“在线学习”第五周开始,有了“云上汇”特别行动。从一开始的七组,因为个别学生拖延严重,匀出第八组重点关注,终是因为第八组无人扛鼎,再加上两个男生组的相对松散,不得已进行人员重组,匀出个别学生由其他组长认领,其余归并为第六组,一开始合并起点不低,终是因为凝聚力不强而渐渐弱化。黄艺和沈辰萱领衔的学习小组,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带领小组成员“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11周创下了146颗星和139颗星的瞩目成绩。过程中,拯救了部分迷途少年,也丢失了个别迷路学子。
6、引导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利用一切时机,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欣赏、鼓励和引导。激发每位学生的内驱力和生命潜能,在横向学习和纵向比较中,明晰成长的方向,找到前进的动力。屈可涵同学就是极好的例子,“在线学习”期间,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活动,认真及时地完成学科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充当“小火炉”的角色,温暖他人,成全自己。
疫情期间,除了“在线学习”,还有很多时间自己可以自由支配。体育锻炼、生活技能、爱好特长等都有了实践、体验、提升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能自己安排学习生活,当他有了前进的动力和勇气的时候,就离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发生长不远了。
以上是我在疫情期间的一点实践与反思,也算是“全民终身学习研究”的一点思考和体会。很长时间不“爬格子”了,拙劣之态由此可见。从今天起,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实践者和反思人,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寻找平衡,在沉淀和前行中蓄积能量,“为教育缔结一项新的社会契约,齐心协力地建设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