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智慧的传播,那当然是重在智慧。
2009年,我在泰国期间,曾经经历了一件事情。有一天深夜,陆老师说他饿了,就让我随便弄点吃的,于是我就把晚餐吃剩的鱼和米饭加水煮成粥,盛了一碗给他。谁知他刚吃了两口,突然抬起头来对我说:“糟了,我不会吐鱼刺。”嗯?不会吐鱼刺?!是的,没错。如果用世间的标准来看,老师也有不少缺点,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反过来,这让我认识到了一个道者的真实状况。小事如此,大事亦如此。
然而,一般人的常规思维都是默认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要用自己的思维来过滤,是非对错由我讲了算。或许嘴上不说,但心里面就是这样想的。但是,为什么就不反过了想一想,自己具备判断道者的能力吗?历史上那些关于道者的种种描述,也只是某些方面而已,这个领域的历史也是后人写的。至于真实的情况,即使是圈内人,也不敢说都搞清楚了。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些学生抱怨老师保守,很多东西都不肯传、不肯讲,这是学生在对老师提要求。但老师是因材施教、因根施授呀,所以老师对学生更有要求。人看别人容易看清楚,而要看清楚自己是很难的。一个智慧的老师看学生,当然比学生看自己要明白。所以,有些人看似聪明,其实很笨,老是用世俗社会那一套观念来看老师。
另外,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有一天,陆老师在楼上休息,我炖上一锅排骨汤,然后坐在一楼的客厅里读《太极经》。排骨汤炖好了,我请老师下来吃饭。餐厅就挨着厨房,但老师却让把汤端到到客厅去吃。于是,我就端着热汤锅来到客厅,四下一看,没发现可以垫锅底的东西。老师见状,随手把那本《太极经》放在地板上,让我垫锅。我笑着对老师说:“老师,这本书我还要看的。”然后我到餐厅找到了一个锅垫,老师没说什么,我也没说什么,师徒两人就围着汤锅吃饭了。
《太极经》是道家太极门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指导我们修行参悟的法本。有人会想了,如此重要的经典,老师怎么会拿来垫锅底呢?但是,当时我并没有什么想法。至于老师怎么想,还是那句话,那是他的事。他有想法也好,没想法也好,都是他自己的事,我认为这不重要。
但是,当老师跟我讲“我是自己参的,历代祖师都是自己参的,所以你也要自己参”时,我认为这很重要。首先,这让我产生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信心;第二,说明三界九晳不是分阶段传授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话也没什么呀,不就是一句大白话嘛。对,没错,但关键在于是谁对谁说。同样是一句话,说的人或听的人不一样,那就不一样。
古人讲,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有一些人,他必须要做一个判断才能确定真假,但这是他自己界定的真假。用已知界定未知,必然还是落在已知上,那么他能分清楚真假吗?
也有一些人,总是想走捷径。像前三晳、后三晳的悟证方式,陆老师早就讲过了,但是因为太难了,估计真正去实践的人不多,或许也还有一个认知上的原因。
这是我参悟的后三晳:
生成规律——有生、有无生、无生
对待规律——有对、有无对、无对
变化规律——有变、有无变、无变
以及六个关键要素:
生成——设置
对待——界限、标准
变化——条件、差异、同一
前三晳和后三晳其实是一个三晳,只是因参悟者的思维不同而表达有异。现在换一个角度,由果倒推因,重新来探讨一下改变:
我的想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概念通俗易懂,另一个是内涵尽量完整。例如,像化生规的主要内涵是“无中生有,有以化有,有必归无”,这是用有无来讲化生。有无是感官界定的,那么,同样是感官界定的动静也很重要,因此应该还要用动静来讲化生规(生成规律)——静极生动,动化变动,动极归静。
为什么要改三晳的概念名称呢?
首先,三晳既然是思维方式,那么三个晳都应该是思维规律。
第二,“流行”这个概念已经流变了,陆老师讲的流行,其实就是变化。比如他在讲关键要素时是这样问的:“变化的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还有:“化生、对待,都是二二有四,二四有八,都是双向的。流行就是变化,定与变。”以及:“化生规解决有无问题;对待观解决一切相对;流行律解决一切变化。”
第三,用变化规律来代替流行律了之后,变化的化跟化生的化重复了。陆老师讲过想把化生规改为成生规:
“在化生的境界,生前面必须有成的内涵,我在参化生规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过几天,我讲成生规,成在前面,生在后面,生了后面再成,这个成和前面的成是不一样的性质,但是没有前面的成,后面的成成不了。”
我看了老师的《易理哲解》,里面讲了不少生成的内涵。例如“凡物之生,必始于一;凡物之成,必终于二。”
在《入三晳知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化生生化,无中生有,有以化有,有必归无。
对待待对,此有彼见,对外有待,对必归绝。
流行行流,新陈变易,变中有化,变必归空。
由此可知三晳概念的文字表述是不分先后的,当然两个方向的表达,在内涵上也有一定的变化。之所以讲生成而不讲成生,是因为生成比较通俗,也容易理解一些。
改变较大的是三生说,三对说,三变说。
陆老师在第二期三晳班说:
“我们讲对待观,相对、绝对、非对,只是演给你看一下,举三个例子,为什么举到三而为止?(生:三生万物)对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说到三就够了,后面要你生,我只给你提纲挈领讲到关键就行了。但是并不等于说我们的三晳每一个晳只有这三个定见,那不是。如果只有这三个定见,那后面三晳互义的时候你活不起来。”
看到了吧?每一个晳不只有三个定见。比如除了奇生、偶生、变生之外,老师在《仿佛晳老》中还讲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理生——机生——形生——知生”
以及在老师在讲“九宫太极手”时还说过:
师:大家说,我们的化生规有哪三生?
生:奇生、偶生,变生。
师:对,正好是:一自生,二合生,三别生。
这是换了一个角度和层面来讲三生。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讲法呢?
因为三生说,三对说,三变说是三晳与三界观组合而产生的。既然是这样,那么就应该有更直接的理来概括这些众多的生、对、变。实际上,陆老师在讲对待的三对说时,也已经透出了这个层面的内涵。比如他说:“相对有对,绝对无对。”所以,有界有对,无界无对,有无界有无对。这样,两个层面的内涵都讲到了,三生说,三变说也是如此。
今后,我会陆续详细讲一讲我所参悟的后三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三晳学邮箱:sanxixue2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