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书画馨缘,我们又如约在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相见于文字和声音的世界里。
见字如面,听声如面。
今天谈谈我的行动计划,当然这是针对我对自己“庖丁解牛”般的探究后制定的。小伙伴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借鉴,“拿来主义”。
第一点, 从大的方面也就是意识习惯培养方面,昨天已经提及,要彻底的改变自己目前形成的单一程式化的语言表达习惯。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指望在短期内点石成金。提醒自己多倾听,这样可以拉近和他人的距离,只有距离近了,才能体会对方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仰仗自己的口才滔滔不绝。
第二点, 操作层面。我们要避免走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都在“刻意”。一个极端是,在演播的过程中,刻意放弃形式感,营造自然的平铺直叙;另一个极端就是刻意注入感情,营造形象,类似于“无病呻吟”。其实又回到了原点,那就是艾宝良老师说的形式感和形象感的动态平衡。
理论虽然很很精辟,但不能落到实处也是空谈。
喜马拉雅大学的秦笙老师对克服“新闻腔”和“朗诵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解决新闻腔,就是在演播之前,分析文本,只把需要重读的标出,并在演播中重读出来,其余的正常读出即可。
解决朗诵腔,需要着意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在文本分析时,将文本根据语境划分为长短不同的句子,然后通过停连,读出来。通篇不要有固定有规律的节奏,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
如果已经严格这样做了,但还是有“新闻腔”和“朗诵腔”,我们一定要相信,不是方法错了,是因为我们练得太少,不够自然。我的一个师兄说,业内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播过500万字了,才能说你会播有声书了,实践出真知。
最后,我又要剖析自己了,不过这次剖析的是自己演播时的停连习惯。
我仔细的听了旁白的录音,发现自己在演播中一个固定的程式,就是习惯在名词上不自觉的用重音强调。现在还是以《第三周作业-表现力练习》的片段为例:
我把自己强调的内容用黑体字标识出来,如下:
一天,大雪崩然降落,路上静悄悄的,没有行人。孔生偶然经过单先生门前,看见一个少年走了出来。此人长得丰标逸致,仪态万方。少年也看见了孔生,就走过来行礼,“先生,久仰了!”两人寒暄片刻,少年便请孔生进去坐坐。孔生喜欢他的风采,慨然的跟他进去了。
你会发觉站在听众的角度,你重读,他就是认为是重要的内容,你这段读完后,他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只记住了“…..大雪….,路上….。孔生….单先生…..一个少年…此人….少年…孔生…”两人…少年…孔生…孔生….。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你的演播他们只记住了名字,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其实,真正应该强调重读的是:
一天,大雪崩然降落,路上静悄悄的,没有行人。孔生偶然经过单先生门前,看见一个少年走了出来。此人长得丰标逸致,仪态万方。少年也看见了孔生,就走过来行礼,“先生,久仰了!”两人寒暄片刻,少年便请孔生进去坐坐。孔生喜欢他的风采,慨然的跟他进去了。
此外,我还发现自己在第一声“阴平”时容易拖腔,在名词后也容易拖腔。所以要刻意的去改正。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啊!
真心希望自己的总结分享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在有声的世界里,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是书画馨缘,让我们一起怀抱梦想,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