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篇文字开始,我读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开始进入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而从这一篇开始,我就明显感觉到了内容难度的上升,首先就是内容篇幅上的增加,然后就是概念的增多。
当然我还是会按每篇作者给出的结构来写我的读书理解,小标题是使用作者原书的,解读就是自己的,虽然自己的解读可能存在偏失和错误,但这样的练习是有必要的,因为对我而言这是一本好书,而对于一本好书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去读,哪怕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和错漏,这都是一个要坚持的过程。
书籍分类的重要性
不同的书籍应该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所以在更进阶的第三个阅读层次—分析阅读里面,作者首先提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重点,要弄清楚你读的这本书到底是属于什么类别的。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很多书只有在你了解了其内容后,你才能判断他的分类,而这种对内容的快速了解和把握,则是检视阅读(阅读的第二个层次)的技巧,而了解一本书的分类则是深入阅读的基础。(因为它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基础,并且不同的书有与之相对应的阅读的方法)。
在本小节中作者给出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另外的两个规则则在下一篇的文章里。)
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
虽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这个问题常常被人忽略。作者在这里想说的其实是通过一本书的书名,我们其实就可以知道它所属的分类(当然,有的书并非如此),同时一本书的名字能让我们知道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样有助于阅读时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技巧。
当然作者这么做的目的,还是希望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关于书籍分类的原则,了解原则后就能更好的对阅读的书进行分类,从而提到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不同类似的书,阅读的方法不一样)
实用性VS.理论性作品
这是基于论说型作品的一个分类,作者这里给出的这两个分类“实用性”和“理论性”都是基于特定的原则来进行划分的。所以在这个小节中,作者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在这样的划分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可能存在的误解。
而作者划分的原则就是
理论性的作品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理论性的作品在强调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它更多的是在进行描述事实;而实用性的作品则是在强调怎么样行动,怎么做会更好/更糟,它更多的是劝导行动。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划分,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做么利用它”。
理论性作品的分类
在书中有个细节,就是在本章中,有关于“理论性作品的分类”这样的小节,但是却没有“实用性作品的分类”,我猜这不是作者的偷懒,而是理论性的作品在分类上往往更具难度,而实用性的作品很容易划分,而且其本身所存在的类别并不复杂。
理论性作品的分类中,如果细分就存在着这几类:历史、科学、哲学。其中历史就是关于过去特定时间,特定地方所发生的真实事件。而科学和哲学的分类就相对比较复杂,不过作者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划分方法:
如果一本书理论的书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这样的分类只限于区分该书是属于科学类还是哲学类)。
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分类呢?因为不同类似的书传递给我们的知识是不一样的,而为了更好的学习这些知识,我们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学习。
我写这些文字并不是在通读全书后写的,而是每天读一点写一点,写的章节正好也是当天读的章节(有时候会提前一天读)。
如果是通读全书,写起来应该会更容易,但我没有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我不觉得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看完这本书(检视阅读这个层次,我觉得我还没达到),并且我喜欢现在这样的方式,因为在读的过程,我的很多困惑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被解开(比如为什么要分类,在后面的内容中,作者会告诉你),这样的一个过程很有趣。
在阅读过程中,随着读的内容变多,就可以慢慢理解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同时我觉得作者写这本书时,应该是有一个清晰的大纲的,所以一些主线上面的东西会散在书里各个角落,读的越多越能感觉到那根主线和背后的逻辑,我喜欢这种行文的技法,也是我一直渴望能具有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