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甘肃
  • 120
    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战国时,墨家曾经一度兴盛: 孟子尝言:“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韩非在《显学》一文中直言:“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 120
    方舆格局读史之欧洲史(二)

    序章——欧洲航海文明的混沌时代 前文提到,雅典乃至欧洲文明的发端,大致都在公元前800年前后,详见: 方舆格局读史之欧洲史(一) 这之后,东西地中海各自以雅典与迦太基为中心开...

  • 120
    方舆格局读史之欧洲史(一)

    方舆格局读史 序 所谓方舆,一般仅认为是地理,然而我认为实际上是方位(地方)与交通的综合。方位(地理格局)是自然形成的,然而交通却是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的。 交通工具,以承载介质...

  • 120
    为什么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拼音文字大行其道只是如今的状态,将时间回拨三千年,那时候的腓尼基文字才是独一份的拼音文字。 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在苏美尔楔形字基础上将原来的几十个简单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 学术...

  • 120
    为什么中国各个朝代始终没有吞并朝鲜地区

    这个问题,至少分两个层次看(多图慎入): 首先,朝鲜半岛的价值如何,是否必须兼并的地缘板块; 其次,若是值得兼并,如何能更好的消化。 但在分析前,有必要厘清一下朝鲜半岛的确切...

  • 120
    中国历史上说的中原地区到底在哪里

    “中原”一词,目前所知,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或许不一定是后来的中原(诸葛、陆游等所指),参看: 中原之地最初...

  • 120
    「對」字去掉「寸」是什么字?

    首先,「對」字右部古文并不从「寸」,从「又」 其次,「對」字的左部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从丵从土 以上两点这对辅助理解「丵」以及「對」都有帮助。 直接解「對」字基本是找不到头绪...

  • 「萬」最初指部落内部自相残杀

    源文析字——「千」、「萬」 先上结论:「千」与「萬」两字造字源于古代部落壮大后的不同处理方式: 「千」源于人数达到千位数量级后(或许两三千,或许三五千),某个部落就分出一两千...

  • 120
    漢族的族名由来

    汉族得自汉人,汉人得自汉朝,这个毋庸置疑。 但我们除了自称漢人,还至少广泛的称为唐人,遍布国外的唐人街就是明证。所以,之所以最后选择“漢”作为族名,背后还肯定还有其他缘由。 ...

  • 120
    《说文解字》部首分篇梳理第十三(上)

    《说文》末篇以金篇结束,所以后五篇的五行篇次序很可能为水-木-火-土-金。水篇(第十)单一个「水」部就占了半篇,而木篇(第十一)的「木」部也是几乎占半篇。 至于火篇,《说文·...

  • 120
    源文析字——析“漢”(修改)

    年余以前,就曾写过相关内容,只是当时所知有限,行文逻辑是略显生硬。如今重新修改整理如下: 篆文「漢」从堇(或曰黄省),金文「漢」有从难的。 对部分的金文「堇」和「难」来说,「...

  • 120
    《说文解字》部首分篇梳理第九(上)

    「九」之构形含义为为探求,探入。含义与后起的「究」字相当,即「九」之构形本义转注为「究」,而「九」仅表示数词,而且为数之极。所以本篇的主旨大致与思维、领导相关。(本篇有几个部...

  • 120
    字匿信史——甲骨文的起源地很可能是关中

    ——兼论甲骨文、金文乃至篆文这些漢字相关概念,其实都有两重含义 阅读一些漢字构形分析的文章时,很多人估计都很容易混淆甲骨文的概念,认为甲骨文就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但是,漢字这...

  • 120
    夏族、诸華、诸夏——華夏一词的起源

    本文试图从文字演变的角度解读一下「夏」、「華」两字的起源。文献记录会因为各种需要而粉饰历史,然而一些文字的演变,却是直接的记录着某些些历史的变迁。 甲金文「夏」多从「頁」: ...

  • 120
    字匿信史——中原之地最初指的是关中

    ——华夏族的起源是关中,中原之地最初指的是关中 {本文是知乎上一个问题(华夏民族的主要起源地是中原地区还是西北地区)的整理版} 中国、中原一类的概念,遍布史籍,肯定是个源远流...

  • 120
    两条“洛河”为何近千年基本重名?

    抛开「洛」、「雒」两字的含义,只从文献(即使加上出土文献)的角度去审视两条“洛河”的做法,我认为都有点缘木求鱼。 因为每条河流的最初名字,正常情况都是与河流本身的某种特征相关...

个人介绍
继承与弘扬漢文化。
本人一介布衣,然自小对漢字感兴趣,得益于不懈的思索与网络带来的古文信息,在将界不惑之年的戊戌年找到了解析漢字的钥匙。如今发表到网络,望诸位漢族同泽(同承漢泽)品鉴一二。